8月中旬,北京来了朋友,是第一次来成都,观光游览是少不了的。我开车陪着朋友们,几天之内把成都的标志性地点走了个大概——青城山、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洛带、三圣乡之荷塘月色、春熙路步行街、锦里、文殊坊、玉林、紫荆……。他们自己还去了三星堆。这些地点里,有古迹,有风景,有农家味道,也有市井生活,基本上可以概括成都的风貌了。这几天里我有一个颇为新鲜的感觉,很久没有像这样像游客似地扫描成都了,好些地方我最长已经有十来年没有去过了,这几天是对成都的一次复习。
有两个计划的地方没有去。一是黄龙溪,在成都南边的远郊,水乡加古镇的景点。在白夜聊天时,黄龙溪的计划遭到了翟永明和何小竹的强烈反对。他们都认为黄龙溪已经完蛋了,没意思了。我已经有好些年没有去黄龙溪了,据说古镇建筑破坏得很厉害,满街都是卖旅游品的小商店,人满为患,菜品不好,水也不好了。聊天中,大家都很怀念早年那个清幽动人的黄龙溪。好在计划并实施了的洛带之行多少弥补了黄龙溪的缺憾。洛带也是古镇,是成都客家人的聚居地,在东边的龙泉驿;除了没什么水之外,古镇的面貌挺齐整,老房子看上去也还养眼。几家会馆,比如广东会馆、江西会馆、川北会馆等,还是那么有味道。
还有一个没有去的地点是宽巷子窄巷子。以前有朋友来成都,我肯定要带他们去宽窄巷子,在青苔蔓布的老墙边,在爆咯枣树的树阴下,坐在竹圈椅上,要一碗三块钱的花茶,吃一碗撒了很多葱花的素椒面。我以前曾经为媒体写过文章《成都的名片:宽巷子窄巷子》,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在于宽、窄巷子在建筑上有标本意义,在此可以比较集中地观察川西民居的风格和特色;另一方面,宽、窄巷子很符合人们的怀旧情结,去宽、窄巷子喝茶是可以有幻觉的,好像特别的无聊,特别的成都,特别的有质感。现在宽窄巷子还在进行改建工程,也不知道改建了多久了,在我的印象里是旷日持久总是完不了工。我前些日子刚去过宽巷子,一个朋友约在那里的几个仅存的小茶馆之一喝茶。我穿过乱糟糟的路面找那小茶馆的时候,还崴了脚。现在的宽、窄巷子,成都人自己偶尔还能去一下,但带外地朋友去看这模样的成都名片,就不合适了。
远郊的黄龙溪和市区的宽、窄巷子在我一直都是游玩的重点,也是作为成都人的一种骄傲。可惜这次没能带朋友们去。也好,留两个念想给他们。只是不知道以后的黄龙溪会不会不那么拥塞喧闹,而改建后的宽窄巷子是否能多少保留一点那种特有的致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