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沉默与奔溢

(2006-09-20 13:44:37)
     前段时间,看完徐静蕾的新作品《梦想照进现实》,想,这片子的票房估计不会乐观吧。一个房间,一个通宵,两个话痨。一百多分钟的电影,就听这一男一女聊。中间就进来两个人,一个是通知第二天工作安排的,一个是送外卖的。想必很多人是不会耐烦的。有一个熟人看了后对我说,这算什么?话剧?广播?评书?还是报告会?干吗非得拍成电影呀?

其实,这样的电影不是徐静蕾的创意;这样的电影其实有好些呢,比如很著名的就有《日落之前》《日落之后》,就是两个人,一个美国男人和一个法国女人,一直对话,从头到尾。不过,“日落”们有很多外景的转化,这让观众的视线得以舒展。跟《梦想照进现实》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的有美国影片《孤男寡女》,1994年圣丹斯电影节的获奖片。这片子也是一男一女,从头到尾都在房间里,从头到屋都在对话,而且从头到尾没有性内容。情节大意是:两个中年单身男女,是同事,在公司里都不得志。平时两人互有好感,终于约在女人的家里约会。却不想,局促、尴尬、话不投机、频频冷场。最后,在彼此进一步了解之后知道没戏,互道晚安分手。

当年看《孤男寡女》时,还有一个悬念吊着,那就是不知道孤男寡女最后会不会上床;看《梦想照进现实》,就几乎完全没有什么悬念了。一开头那架势,那种人物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感觉,观众一看就大概知道了,就一个聊,没别的。聊什么呢?聊的内容其实看完之后都记不住了,无非是世态人心吧。这片子大概的情节是:女演员颓了,烦了,准备罢演;导演劝,天南海北地一通开导下来,天亮了,女演员努力打起精神来,但导演倒把自己给劝虚无了。

看《梦想照进现实》,我倒没有不耐烦。一来我喜欢听人说好玩的话,二来,这是王朔的剧本。听王朔说话,我历来有兴趣,很逗、很好玩,把个废话说得个妙趣横生的。其实,喜欢听这些废话的人,也就是和说废话的人合谋在一起,享受了一把快感而已,听的快感以及说的快感。

不停地说,停不住的说,话赶话地说,说的过程中完全陶醉在滔滔不绝所带来的惯性之中,仿佛有一种驾驶并且加速的快乐。这大概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思维奔溢症吧。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人,她来我家,进门伊始,嘴就合不上了,那话之密不透风呀,追着赶着的,开水在炉上咝咝叫着,我愣是抽不开身去关火。以后,我碰到这人就尽量躲开了。印象太深刻了。当然,如果一个思维奔溢者的话能像《梦想照见现实》中的导演那么有趣,偶尔被驾驶并且加速几回,也是不错的;但,真不能多了,受不了。

可能,相对于思维奔溢症,我反而更适应自闭症吧。比如,韩国导演金基德的电影《空房间》。在《空房间》里,男孩一句话没说过,女人只说了一句话,就两个字,“爱你”。沉默——无话,或者是话少且得体,都归于沉默。这是金基德在创作上一个特征。我偏爱具有这种特征的作品,它安静,空间广阔,内在张力跳过话语引发了观者的内在感动。

其实,有的时候可以这么看,在话语这个问题上,奔溢和沉默似乎可以在某一个层面上重合在一起,都有定格的效果,仿佛一张照片的正片和负片,是同一个东西,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在《梦想照进现实》的结尾,晨曦照着精疲力竭的被话语伤害了的导演和演员,沉默终于来临;也就在这一时刻,似乎有一种新的东西出现了。应该说,在结尾处,意义才真正诞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