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小说《微物之神》的开头。这样的开头,有那么多的色彩和气味——黑的、绿的、黄的、红的、白的、青的;芒果、香蕉、菠萝蜜……看这个开头时我想过,它是不是我二十多年前一定会抄到叫做“采蜜集”的笔记本上的段落?不知道。可能那个时候的我还嫌它不够优美不够抒情呢。
现在看来,《微物之神》的这个开头,真是少有的浓郁啊,很美,堆砌的美,像热带气息扑鼻而来,那是混合着檀香、朱砂、咖哩、深色皮肤、丰满的肉体、又淫荡又贞洁的音乐以及听上去很悲伤的语言的集合体,那是一种成熟过度和情欲旺盛的文化。这是我们关于印度这个国度的感官印象(从书本和影像中得来的印象)。同时,印度文化中的深奥和清玄,似乎又很难和那种热气腾腾的高温景观联系在一起。
我非常喜欢《微物之神》这个书名,它太印度了,太妙了。微物之神!我们可以理解成有一个司掌世间所有细节的神存在;洛伊的这部小说,恰是被微物之神给掌握住了,整部小说在无数的细节中缓慢地推进。这个细节,是器物的细节,回忆的细节,情感最深处的细节,是阳光中灰尘的舞蹈,也是凝视中最不易察觉最容易逃逸的一点微光。整部小说,事无俱细,所有的一切,现实的空,想象的洞,以及现实和想象之间最细微的那条接缝处,都被洛伊的细节所充填了。这是一部被细节给掩埋了的故事。细节组成了印度,组成了阿耶门连这个地方,光影交错,斑驳流丽。其中,小说里那些同样被细节覆盖了的人物:一对异卵龙凤胎、他们的母亲、他们的外祖母以及死去了的外祖父、他们的姨婆、他们的舅舅、他们的表妹……还有就是他们按理说不能接触但实际上被双胞胎以及她们的母亲深爱的一个“贱民”。这些人物都处于被他人的喜欢和厌恶、怀念和逃避、爱与恨的包围之中,同样的光影交错,斑驳流丽。
这是一个爱死人的故事。人爱或者被爱,然后死了。同时,这也是一个不断发问的故事:什么是爱的律法?要如何打破爱的律法?那种规定谁应该被爱,如何被爱,以及得到多少爱的律法。洛伊的小说全部是在发问,这样的发问主要集中在印度特有的“贱民”与“非贱民”这个顽固的种族等级制度的基础上,同时,洛伊也非常隐秘地把这个发问放在了“血亲”这个不可逾越的限制之上。洛伊给不出答案,但她描摹了一个形状,这个形状像她整部小说那么恍惚和优美,她说,爱走来了,“他是谁?他可能是谁?失落之神。微物之神。鸡皮疙瘩和突然微笑的神。他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如果吻她,他就不能说话;如果爱她,他就不能离开;如果说话,他就不能倾听;如果作战,他就不能赢。……”
看《微物之神》需要很大的耐心。或者这样说,这样的小说特别挑选符合它气质的读者,得要是那种能够在细节和缓慢中得到乐趣的读者。前面我说小说是在缓慢的推进,这个“推进”一词显然并不准确,应该说,洛伊在想尽办法躲避情节的推进,躲避着结局的到来,她在叙述中灵巧地闪躲着,像躲避一支支射来的箭,那情形相当危险,但因为姿态优美高超,从而成为了一场舞蹈。终于,她被结局的箭给射中了,她终于倒下,小说这才得以结束。从小说文本上讲,它是特异的精彩的,繁复华丽的意象、沉郁幽微的气息和浓烈抒情的诗性语言,以及在小说结构上颇有建树的探索,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一部杰作。此书获得1997年布克文学奖,当此殊荣。
2006-5-29
(《微物之神》 [印度]阿兰达蒂·洛伊 著 吴美真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