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园事

(2005-12-03 19:06:18)
    我家的屋顶花园今年种了一些蔬菜瓜果,已经吃到了的有桃子、番茄、丝瓜、苦瓜。真正的绿色食品。番茄尤其让家人惊喜,因为好久没有吃到有着这么地道番茄味的番茄了。黄瓜也是有的,但味道不好,苦。黄瓜有洁癖,如果手没洗干净去浇水,它就会苦。后面可以期待的还有扁豆、石榴和小金瓜。小金瓜味道不错的。石榴不指望好吃,是观花品种,但结了果总还是要尝尝的。

我很得意,给朋友写邮件,邮件主题为“园事”。

“园事”,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篇小说的标题。很久以前看的,情节记不清楚了,大概是写家族邻里的聚会,白描手法,人物的心境情状描摹得克制清晰。从此,“园事”这个并不新鲜的说法自这篇小说始,就一直记住了,它代表着对跟植物有关的场景以及活动的怀恋,注定是唇齿留香的。

说来真是惭愧,“园事”这个词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本是中国文化符号之一种,它存留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并凝墨于画卷上和文字间;但我并不是从这里撷取对于这个词汇的敏感点的,而是从一个遥远的新西兰女作家那里触碰而得。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一代人的尴尬:我们这批在8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青春期的人,在“文革”后的一片空白中,直接汲取的营养来自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在师承和积累方面,我们其实接的是西方文化的那根脉络。可叹的是,这根脉络接得还是歪歪扭扭的,几乎全是一些间接的被译文扭曲甚至篡改了的“伪经验”。

陈丹青由绘画论及传统时说,“‘两个传统’,一在欧美,一在中国历史的深处,并不属于我们。西画百年,百年西化:百年间的本土油画与‘新’国画,才是我们几代人的真‘传统’,由这传统,新中国的种种新艺术,于焉发生,渐次步入‘现代’。”陈丹青说的其实是整个中国当代文化的景观。

这是个非常大也非常沉重的话题,暂时想不清楚也说不清楚。关于“园事”,自然的轻巧的,我更愿意将之滑入到一个可口的易于吞咽的层面上去叙述一下。相比蔬菜瓜果的“朴实”,我曾经叙述过一段“香艳”的园事,我写道,“从初夏开始,花事是这样的:先是蔷薇,同时是玫瑰,然后依序是石榴、睡莲、米兰、三角梅和黄果兰。樱花是明年春天的事了。樱花是遥远的,明年春天是遥远的。奇怪的是,令箭荷花开了。这种肉感的艳丽的花卉,居然放置在思念的季节里。思念的凉爽短暂,如同初夏的时光不长。……”

现在读这段文字,我发现在关于园事的文字里,花事不如菜事那么结实舒服;显然,花事更好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有一种痛苦
后一篇:游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