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 |
作者:文/尘心(新浪成都房产频道编辑) |
|
http://www.houseguide.cn/picture/20086411421182.gif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数万条鲜活的生命。重建,是灾后的希望之灯,整个社会都在伸出援助之手点燃这盏灯。据5月20号的统计数据,捐款达千万以上的企业已有180多家,而作为2007年在房价高涨的风暴中盈利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在捐赠榜上寥寥无几。大多数的房企捐赠额在50万至300万之间,有些公司甚至包含员工的捐助在内。50万,在成都大概能够买一个70平米左右的小户型,300万可以买一栋别墅。 当我们以媒体报道的身份打电话过去了解捐赠金额和援助计划时,他们以低调为由婉拒。后来登录其公司网站才发现捐款额是几十万,所谓低调不过是羞于启齿而已。尽管之后的几天也有不少房地产企业在追捐善款,有些是因为发现灾难之重超过了原来的预期,但也有很多是形势所迫而维护企业形象。 其中,中国内地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万科,则深陷 “捐款门”,王石和他的企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王石的“10元论”很快为万科及本人带来了铺天盖地的指责甚至谩骂,万科受到了来自社会及企业内部员工的巨大压力,在经历了近十天的社会谴责风暴之后,万科宣布以不高于1亿元的资金参与灾后重建。 这一事件在成都的房地产界引起了关注和讨论,但要见诸报端公开自己的身份,很多业内人士颇感踌躇。 成都某地产策划总监是一个比较敢说话的人,他认为,万科“捐款门”事件倒是成了房地产企业踊跃捐款的导火索。他认为,王石的“10元论”究竟是王石先生辩解之言,还是一出逆势营销手段,这个恐怕只有王石本人清楚。万科的捐款行为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无可厚非,没有谁规定企业必须捐赠,或是要求捐款的数额和企业的规模成比例,但是从道义上来讲,越大的企业对这个社会就应该承担越大的责任,只不过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不能简单通过捐款多少来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经济个体,必须要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考量,其资金的使用都有较严格的授权。王石说得没错,慈善不能成为企业的负担。从根本上讲,这些费用最终都会转嫁到企业员工和消费者的头上,只不过是舆论的压迫下的一个现代版的“劫富济贫”事件。慈善活动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不是简单的捐赠多少来评价。“万科捐赠门”所使用的“道德武器”和历史上引起社会灾难的“民主暴力”一样,都将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伤害,均不可取。 在成都营销代理行业很有影响的赖瀚林先生则认为,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得以放大。同样,在灾难面前,也考验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心。这个与道德无关,而与社会良心有关。在此次地震灾难中,成都地产界反应较慢,在第一时间组织捐款和捐赠行为的地产商寥寥无几,都是灾后几天才作出反应,这可能也与舆论的报道有关。他认为,对企业来说,此次地震灾难可以说是一次社会良心与公德心的全面检验。究竟是发自内心的善心义举,还是迫于社会舆论压力而不得已的捐赠?唯事实说明一切。其实捐多捐少是企业的自由,没有任何权利指责。就像李连杰说的:只捐一块钱,一点也不少;捐一百万,一点都不多,重要的是看到中国人的团结,也就能看到希望!因为善心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但是,为什么在此次救灾活动中非地产行业企业比地产商表现更为积极?赖先生认为,这是值得反思的地方。地产商留给社会民众的印象并不好,在举国悲痛的时刻,伸出援手,可以改变社会对地产商的评价,重塑地产商企业形象。但是遗憾的是,有些地产商将捐赠行为当成了秀场,当成了做慈善事,而救灾与做慈善事业是两个不能完全等同的概念,救灾是社会突发事件中体现的企业责任感与社会良知,而慈善活动就如王石说的是个企业“常态”,是可以持续的,不应该成为负担。当然,对于参与了捐赠的地产商企业,都值得尊敬。但有一点是需要明确的,通过此次灾难,地产商应该重新评估自己了,如何顺应潮流,做有社会公德与良知的开发商,是一个长久的营销课题。 |
|
前一篇:房地产界应该进行集体检讨
后一篇:汶川启示录·灾难·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