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ouseguide.cn/picture/20086411443326.gif5.12特大地震造成了500多万民众无家可归,人民的财产遭受到空前浩劫。痛定思痛,不计其数倒塌了的房屋暴露出房屋存在的质量问题。作为成都人,我们猛醒于在购房时从来没有考虑防震的问题。作为这场大地震的亲身经历者,如何才能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房屋建造抗震标准偏低
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报道显示出,在地震中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其余5%的人员伤害由地震引起的诸如滑坡,水灾等次生灾害引起。来自于5.12现场采访报道印证了我们所修的建筑物抗震设计上存在着问题。
直线距离震中映秀20多公里彭州地震强度达到了7级以上,一所学校上个世纪80年代修建的教师宿舍垮塌了近一半,1997年建成的男生宿舍也垮掉了三分之一,其他近两年建成的校舍整体开裂,地基移位。
雅安汉源县成了重灾区,城区50~60年代修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老城区房屋受损面高达80%以上。
⋯⋯
房屋倒塌最多的地方大致是三处:乡村、老城区和学校。市民认为前两者房屋因在修建筑时质量就欠佳,岁月流逝后房层存在严重老化的原因,这些房屋是不能经受住8级地震的考验;但是,市民对许多新修的学校也被震塌了是无法接受的,更多的人是在寻找学校大规模被震塌的原因。
施工单位在对学校进行设计和施工时是按照抗震规范执行的,问题在于没有明确学校建筑的标准。学校教学楼这类房子因功能和空间使用有特别要求给抗震造成几方面的难度:一是房间大,学校的教室、活动室、实验室等场所空间都比较大,抗震砖墙的面积相对住宅类房屋少,抗震性态差;二是窗户大,教学活动需要明亮的光线,采光使用大面积的窗户设计,使得本来就不多的墙体又进一步被大大缩减。三是单面外走廊,房屋纵向只有前后的两面抗震墙,房屋总体的抗震性差。四基层文教卫系统,往往不设立基建常设结构,更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经手建设。也是该类房屋质量得不到保证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商的江先生说:“以后还会有地震吗?谁人敢说没有了?我看到绵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日前称地震灾区倒塌的教学楼没有超高,只是建造的年限较久。过去国家拔款建校的标准每平方米只有400元,而最近几年才调到每平方米500元,这个报道硬是活活吓了我一身汗!500元能修出什么建筑?水泥和钢材的价是多少钱呢?我简直是无语了!”
老城区和学校的房常被震塌归咎于质量问题,那么质量好得多的商品房为何也被大量震塌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修建房屋时抗震标准偏低,次要原因在于修建房屋时有人在偷工减料.
从事建筑行业的卫先生说:“农村的房屋一般都是农民自建的,但是城市里的建筑,都是出自建筑工程师之手,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盖楼的时候,就防患于未然?有个通病就是90%的结构工程师身上都有这毛病:不是安全第一,而是省造价第一,安全第二。”
某建筑承包商说:“在修房时严格按照标准修房的是人不多的,这是个秘密.我不会去偷工减料,但我不能保证我手下的人不去漏工减料。不震不会发现大问题,一震肯定发现大问题,到处都是这样的。”
日本的建筑抗震标准较高,基本标准是能经受住300-100(gal)的地震加速度值。中国在2001年制定了各地建筑抗震标准。北京为200(gal),上海为100(gal),成都为100(gal),重庆,绵阳,德阳为50(gal)。而这次5.12特大地震的震中汶川倒塌的许多房屋的抗震标准是很低的。集中对比建筑物断面现场的照片后可发现,倒塌的房屋在建筑时用的钢筋数量很少,有的水泥中不是用了钢筋而是用了钢丝;倒塌掉的房屋的水泥预制板图片,有的中间居然是空心的,没有任何钢筋水泥作为支撑。
成都主城区建筑总体安全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超过600名专家在重灾区及成都主城区的公共建筑、居民楼等进行了安全评估,并给出了初步意见,成都市建委质安处一处长称:“截止5月20日,成都主城区目前确认有3处危房,一处位于成都大学校本部,这是学校保留的一栋2层农民自建房,并非师生用房;另一处是成都交通高级技工学校的一栋自行车棚;第三处是位于温江农专校区内一座水塔。上述3处建筑待拆除。”
截至5月24日,成都新增一处位于高新区的危房,这房位于三瓦窑社区三道桥街居民点,存在局部梁、板、柱拉裂,隔墙开裂、倒塌,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此房现在待拆除。
5.12特大地震考验着成都的所有建筑,成都部分建筑在震中出现了墙面裂缝现象,中心城区上个世纪80年代后修建的建筑中没有一栋楼发生倒塌。
根据本人的调查,成都东西的层高18、框剪结构的两处商品房,
10?18层的外墙立面出现裂缝,外墙砖不同程度脱落,过道内墙面有裂缝,部分玻璃受损,但不影响后期使用。
万科城市花园一期,大部分业主的房屋内部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但基本上都位于非承重墙的位置。城南的曼哈顿二期地震中房屋摇晃厉害,震后墙面多处出现小裂纹,掉灰,但没出现结构问题。领事馆路的棕北小区少部分室内内墙有小小裂纹,层高的业主震感较强,号称7颗水泥钉都无法将墙钉个眼的这小区,建筑质量表现上佳。
城北的高层楼盘盛世年华现大部分业主家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墙面裂缝、脱落等现象。整个小区共三幢房屋,有两幢已有明显的倾斜现象,能清晰看到外立面有裂缝,更能直接看到裸露在外的红砖。
从上面较典型的抽样调查可看出:成都的建筑总体上是安全的,符合7度抗震设计要求。
购房观念转变
感受了这场大地震,许多成都人开始反思自已个人最大资产的房地产问题。从事金融工作的陈先生这样说:“过去,我在购房时想得最多的问题是房子的地段、价格、绿化这些事,从来就没有去想过要购的房子能不能大抗震这件事。今后,购房子时得将抗震和远离震区放在首先得考虑的问题上对待了。”
一位准备购房的市民说:“框架结构、低密度、中低楼层的住房将是我的首选对象,另外,建筑质量和安全性我也得去考虑。成都的开发商总是将楼盘整得花里胡哨的,现在是将花枝招展的售楼处变成展示建筑质量的场所了。这就是我认为成都房地产界将会发生的一个重要的改变。”
成都相关媒体和部门也在行动和反思大地震对成都房地产的影响。
5月23日成都高新区管委会通告,今后在高新区新建的公共建筑将取消砖混结构。
世家机构报告指出,从2006年开始,成都提出了“高密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但随着“5.12”大地震的发生,人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高层建筑产生一种恐惧和排斥心理,市场对高层物业的需求将受到明显抑制。此外,成都高密发展的模式将受到质疑。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成都可以考虑适度地向低密度横向发展,但由于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多为国家基本保护耕地,“花园城市”的发展模式也是不可取的。
地震后的成都市民恢复了日常生活状态,但其内心因地震导致的冲击波没有消逝。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义修房中和购房时的标准将是今后长期的一个话题。顺应这变化的开发商会将房屋的质量放在一个前所未有高度加以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