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建筑双年展”揭幕在即

(2006-09-15 08:39:58)

作者:文|本刊记者 周筠 《楼市》70期(2006.9.14 浏览2 人)
 

http://www.jpjy.net/picture/200691414381444.gif    9月6日,“2006年(第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新闻发布会”在焦点房地产网新闻中心——威新大厦隆重举行。出席当天新闻发布会的嘉宾有双年展总策划兼组委会执行秘书长罗丽,双年展“国际青年建筑师与学生作品展”策展人徐卫国,双年展国际刊物《国际建筑艺术观察》国际合伙人、瑞士资深建筑师Ronald Szypura。将于9月26日至10月6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建筑双年展”,致力于加强国内建筑艺术与世界顶尖设计的交流,将中国建筑艺术推向一个新高潮。

2006建筑界第一盛事
    由于2004年(首届)中国国际建筑术双年展参展项目、展会议题、展出形式等曾引起国内部分建筑艺术领域专家及学者的争议。因此,即将于9月26日至10月6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2006年(第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备受业界关注。
    9月6日,在“2006年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新闻发布会”会议过程中,三位与会嘉宾,双年展总策划罗丽、“国际青年建筑师与学生作品展”策展人徐卫国及双年展国际刊物《国际建筑艺术观察》国际合伙人Ronald Szypura,分别从展会组织工作、国内建筑艺术发展空间和双年展作为国际建筑艺术交流平台的重大意义等多方面对本届双年展进行了详尽介绍,就会上网友提出的“质疑”发表了个人见解,打消了众多国内学者的顾虑,并以实际工作的顺利进展赢得了所有参展单位及个人的认可。
    发布会当天,罗丽指出,2006年(第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得到了中国两部委即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化部的大力支持。展会自今年年初筹备以来,一切组织工作顺利进行。现在展会组织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目前全体组织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准备布展工作。这些均使她有信心相信,本届展会一定将成功举行。
当有网友提出,为何在国际建筑大师作品云集的双年展上设立“国际青年建筑师和学生建筑设计作品展”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徐卫国强调:“展会内容之一的‘国际青年建筑师和学生建筑设计作品展’实际上是从技术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建筑双年展的主题。今年的主题是资源、生存和环境。而‘青年展’主题——涌现,作为一种新的技术理论,对展会总主题进行了最好的阐述,它体现在青年学者富有创造性的设计作品中。”
http://www.jpjy.net/picture/20069141439636.gif    新闻发布会最后,作为海外参展设计师代表的瑞士资深建筑师Ronald Szypura对双年展的未来前景充满信心地表示,虽然目前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善和提高,但就像一个新生儿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样,双年展的规模和影响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扩大,最终发展成为影响力极大的国际性建筑艺术盛会。同时,Ronald Szypura指出:“展会国际性期刊《国际建筑艺术观察》将为双年展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国际化传媒平台”。
    此外,三位专家还中肯地指出,中国建筑艺术发展尚处起步阶段,双年展的举办目的就在于通过这样一个国际化平台展示中国建筑艺术现状,以国际建筑大师的眼光来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予以改善。
会上,三位与会嘉宾的精彩阐释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来自海内外的网友就双年展会议日程、会展主题等问题咨询了与会嘉宾。更有一些网友发表了自己对双年展的寄语。
    其中,一位来自浙江工程学院的网友说道:“本届双年展较首届在海外宣传力度上明显加大,已经有众多建筑界大师参展,无疑给国内建筑学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希望双年展能够持续地办下去,为中国建筑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长久的国际交流平台。”

顶级项目云集
    据记者了解,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作为一个长期、国际性建筑艺术展会,从第一届开始就致力于国际建筑艺术与国内建筑现状的交流,通过众多海外媒体的宣传而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并成功吸引了来自瑞士、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大师级建筑设计师的作品参展。
    而本届双年展已有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据不完全统计,本届双年展参展单位及个人项目数量已经达到50余个,较之第一届参展数量增加了50%。其中,既有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国项目参展,也有像尼日利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参与,这些国家的积极响应充分说明,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已经初具国际影响。
据悉,本届双年展除吸引了国际大师作品、青年建筑师作品外,还吸引了奥运工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项目参展。该项目是目前北京奥运工程中唯一一家由中方完成设计、规划、建设的工程,意义重大。
对此,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网友表示,由于有了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奥运项目参展,使得2006年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在海外的影响力扩大,并引起了国际建筑艺术领域的高度关注。
    截至新闻发布会当天,本届双年展组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目前组委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展会主会场的布置上。据记者了解,现展会主会场即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心展厅布展工作正在进行,国家博物馆中心展厅的醒目位置已经矗立起一面超过30平方米的大型液晶显示器。展会期间,观众将通过该屏幕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个参展项目的影像资料。同时,作为本届双年展重要会议内容的两个论坛也将通过这个设施传播到展会现场以外的更多地方。
本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主题为“城市与建筑——资源生存 环境友好”,展会包括三个主题展览:城市与建筑主题项目展、国际小城镇规划艺术展及国际青年建筑师与学生作品展。同时在10月4日和10月5日两天,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心展厅还将举办“环境与康复——医院规划与设计国际论坛”和“环境与人居——世界人居日专题论坛”两个论坛,届时将有来自海内外数十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有的网友在会上表示,在众多参展项目中不乏一些世界知名建筑师设计的作品,如近年来在亚洲建筑设计领域日渐知名的日籍韩裔建筑美学大师伊丹润设计建造的PODO旅馆等。而在这些参展作品中不难发现,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名作较多,而普通设计师的建筑作品则相对较少。
    对此,罗丽在回答问题时给出了相反的答案。她说:“恰恰相反,正是由于第一届双年展成功地吸引了许多国际知名建筑师的优秀作品前来,引起了国内建筑界的高度关注和兴趣,因此在本届展会上组委会特别设立了‘国际青年建筑师与学生作品展’环节,目的就是在于促进国内青年建筑设计师与大师交流的机会,从而一方面展示年轻学子的设计热情和创新理念,另一方面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青年建筑界的人才。”

迈向国际舞台
    据记者了解,本届双年展主题的选定依据我国今年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发展战略,意在通过建筑艺术展会的形式推动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房地产、医疗、城市规划等行业健康发展,并加强这些方面与国际先进理念的进一步交流。
    对此,某国内参展单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他对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致力于办成国际知名建筑展会,如威尼斯建筑艺术双年展充满信心。虽然就目前来看,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尚不成熟,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善和提高,但随着双年展海外影响力的扩大,会有更多国际建筑师参与进来,从而推动展会发展。
    一位瑞士参展建筑师认为,同双年展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仍不成熟,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弘扬,但是由于中国有着渊远的文化背景和大量的年轻建筑人才,因此,通过双年展这样一个平台将会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也让中国国内的学者们更多地接触到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从而推动中国建筑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
    此外,意大利大使馆负责人表示,之所以愿意积极响应并倡导本国建筑师参与到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中来,就是看中了双年展提出的“以发展为根本”的理念,希望能够通过双年展这个平台,以他们的经验和先进技术促进中国资源、地产、医疗、城市规划等方面发展,最终为中国早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尽一份力。

链接
附录一
双年展简介
“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是两年一届的国际大型系列建筑文化产业会展,是中国建筑艺术史上规模大、内容丰富、时代感强、实用性和服务性非常突出的主题文化活动。
2006(第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由建设部、文化部主办,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和北京智慧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承办。展会定于2006年9月26日至10月6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安门广场东侧)举办。本届展会由3个展览,5个论坛及相关活动组成。
本届展会主题为:城市与建筑——资源生存 环境友好。
展会系列活动将聚焦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联性,研讨中国城镇建设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目标的政策和途径交流国内外城镇建设经验,展望21世纪城市发展前景。
本届展会将在吸取2004第一届成功举办经验的基础上,继续邀请国内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艺术机构和相关设计师、艺术家参加。一些国家将以国家馆的形式参展。有关部门、机构、企业可以以单位名义申报参展,但展出的内容与形式需经展会组委会审核同意。

附录二:2006(第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议程
http://www.jpjy.net/picture/200691414591561.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