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楼市
楼市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88
  • 关注人气: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商住楼:政策紧逼 出路难寻

(2006-08-07 15:27:23)
作者:文|本刊记者 杜瑞峰 冷翠华 图|李铁峰 《楼市》65期
 

http://www.jpjy.net/picture/20067281536573.jpg出路难寻" />    在“居住禁商”的大背景下,7月15日,SOHO中国旗下朝外SOHO的高调入市显得格外惹眼。而在很多业界人士看来,其之所以吸引眼球,并非因为这个纯种写字楼开盘,而更多是因为“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 缩写的这个名字本身实质上就是商住、家庭办公的代名词,而SOHO现在就是“工商”要精准打击的对象,在如今的不利天时下,曾经风靡一时的SOHO以及诸多商住项目,都将面临不同程度的考验。

已入住商住楼进退维谷
相对于纯居住或允许办公的住宅项目而言,商住楼受政策的影响最大。虽然政策本身并未过多涉及已入住的商住项目,只是暂停为住宅里办公的企业办理营业执照,但多数已入住项目仍然成为众矢之的。之所以如此,与不久前朝阳法院给北京市工商局的一封建议函不无关系。
“建议函称,对利用住宅办公的企业,在营业执照年检时,根据其经营时间长短、来往人员多少、产生噪音大小和是否产生不良气味等情况予以区别对待,逐步取消其利用住宅从事经营活动的资格。”一位与工商局接近的人士向记者透露。
此外,朝阳法院还建议,视情况取消“住改商企业“的经营资格。“法院受理的大量‘住改商’纠纷中,对房屋结构的拆改现象普遍存在。仅2005年,朝阳法院就受理了类似案件105件。不仅如此,噪音、气味、人员等扰民现象也呈现上升趋势。”朝阳法院法官高航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由此可见,14号文针对的是还未注册的企业,而朝阳法院的建议函是针对已经取得注册资格,确实影响其他业主生活的企业提出的。北京市工商局方面对是否采纳朝阳法院的建议未置可否。可见,如上建议能否得以落实,只有待时间去考证了。但无论如何,其对于14号文的执行,都将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政策的猛力出击,令曾经购买商住楼的人士以及一直以来在商住楼里办公的企业颇感头疼。
7月16日,记者来到北四环健翔桥附近的某商住楼项目进行探访。在项目大堂,记者采访了一直在该项目办公的某咨询公司负责人李先生。“我们租的是108平方米的房屋,月租金5000元。这一租金水平若想在写字楼办公,几乎是不可能的。还好今年刚刚通过年审,不然马上就得搬。”言谈之中,李先生颇感失落。
与租户的无助相比,投资者则显得较为无奈。该项目业主陈女士告诉记者,她的房屋的租户是一家小广告公司,月租金为6000元,如果该家广告公司撤离,未来是否还会有公司租用就很难说了。
政策对商住楼盘的投资者以及在里面办公企业的影响由此可见。然而,这一影响之于住宅立项,以写字楼或类写字楼标准打造的项目而言,无异于冰山一角。而潘石屹旗下的建外SOHO当属此类产品的典型代表。在“住宅禁商”的大背景,建外SOHO将面临怎么样的命运呢?
据前不入刚刚从建外SOHO搬出的某公司总经理陈先生介绍,14号文下发后,近日建外SOHO先后有多家企业从中撤出。“据我了解的情况,多数企业将建外SOHO作为过渡性产品,即在企业未选好址,但又迫切需要办公场所的前提下,往往会选择建外SOHO。但很少有企业把这里(建外SOHO)作为长期的办公地点。客观地讲,这里不适合长期办公。” 陈先生说。
陈先生进而告诉记者,建外SOHO最典型的问题就是电梯。由于电梯的数量及载客量是按照住宅的需求设置的,所以导致上下班高峰期时非常拥挤,一般情况下需要等5~10分钟。
“如果撤离的租户量不断增加,那么,不仅导致房屋闲置,更使得投资者的回报无法兑现。而作为项目本身而言,则会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若想继续出租给企业,显然不太可能,但若想回归公寓本色,亦并非易事。毕竟,很难想象,人们在四周都是玻璃的房子里居住的情景。”提及建外SOHO的命运,陈先生不无担心。
对此,一贯喜欢高调行事的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似乎异常镇定。在7月15日朝外SOHO开盘当天,潘石屹对住宅禁商缄口不言。据知情人士透露,政策出台后,SOHO中国内部已下发“禁口令”,所有人均不得对外提及建外SOHO及居住禁商事宜。

在售商住楼岌岌可危
周敏是某房地产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同许多商住项目的相关负责人一样,近日来,一直奔走于建委和工商局之间,但截止目前为止,成效不大。据周敏介绍,其所在项目如今的销售率已近80%。而政策的突如其来,不仅使销售速度明显下降,每天售楼处前来退房人更是络绎不绝。
7月16日下午,记者来到周敏所在的上地某项目售楼处。售楼处内的确如其所言人头攒动,乍看之下,会让人误以为项目是在热销。但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是在争论什么。一位男士愤然道,“我买了就是要办公,既然无法注册公司,我只好退掉。”一旁的销售人士忙解释道,“先别着急。政策属于不可抗力因素,开始大家谁都没有预料到。退房也可以,但我建议您再等等,我们现在正在跟政府沟通,相信很快就能有结果。”
就在此时,旁边的一位女士也在嚷嚷着退房。后来经记者了解,这位女士姓刘,她在此购房是用作投资,如今“禁令”一下,她担心租金回报会大打折扣。“我买的房子90多平方米,要租给公司,租金至少在5000~6000元/平方米·月,但现在租给谁去。退房吧,开发商又不给退。”刘女士向记者叹道。

待建商住楼尚存转机
相对于已经建好的商住项目而言,即将施工或正在施工的项目,尤其是原拟以写字楼标准打造的商住项目,虽然同样面临危机,但后期若调整规划,项目应该可以化险为夷,只是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邹东在东区某项目施工现场站了良久,久久注视着由于正在调整规划被迫处于停滞状态的某项目,深深吸了口气,脸上掠过一丝难以形容的表情。
不久前,邹东刚刚与该项目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政策出台后,邹先生担心会套牢,便向项目提出退房要求,但开发商以更改规划为由,拒绝退房。
记者就此电话采访了该项目的销售经理李女士,对方称“我们项目刚刚动工,现在改规划完全来得及。并且,从所在地段来讲,做成公寓,日后无论是出租,还是自住,前景均比较乐观。”
尽管如此,邹东仍然不无担心。因为该项目的用地为综合用地,使用期限为50年,如果建成公寓,那么就意味着,开发商不仅需向政府补齐70年的土地出让金,这样一来,开发商势必将这些新增成本分摊到房价当中。届时,对于向邹东一样已经签约的业主,未来补交房款定然在所难免。
对此,某业内人士评价认为,虽然待建或拟建,拟以写字楼标准打造商住项目,重新更改规划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相比较于已经入住或在售项目而言,情况要乐观得多。一方面,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亦利于开发商、业主等各方的利益保障。

“类写字楼”心存侥幸
“我们是完全按照写字楼的标准打造的。虽然也受到了14号文的影响,但相信此次政府调控的重点应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务楼’。所以,我觉得未来出台的细则可能会对这块(类写字楼)有所松动。”近日,西二环附近,某按照写字楼标准打造的商务楼有关负责人,电话中如是向记者表述。
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上该位负责人的观点似乎代表了所有类写字楼开发商的心声。“政策不应只看立项,而是应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如果‘一刀切’,那么,就意味着诸多写字楼(住宅立项,按照写字楼标准打造)都将空置。这样,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亦不利于社会稳定。毕竟,短期内不可能把这些项目炸掉重建。”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商愤然道。
近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未来出台的细则会否对按照写字楼标准打造的商务楼有所松动?”记者问。对方给出的答案是:“这段时间我们也在调查,看市场上到底有多少此类项目。综合考虑后再作决定。”如此看来,尽管有不少类写字楼项目的开发商心存侥幸,但这些项目终将如何,目前尚无法作出准确的预判。

商务公寓租金面临下调压力
与类写字楼相比,住宅立项的商务公寓无疑是幸运的。即便所有的企业都外迁,其还可以住宅的形式出租给住户。只是租给住户与租给公司,租金水平不可能同日而语。
“长期以来,本该用于居住的房屋,一直由‘小公司’占着。这是北京三级市场有欠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这些房屋逐渐‘释放’,那么,就意味着现阶段买不起房人,暂可通过租赁解决居住问题。”某知名代理行三级市场研究人士说。
在该人士看来,商住楼还原居住本色后,租金下调是必然的,一方面,自住者的租金承受能力必然不及小公司;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商住楼经久失修,所以,虽然具备居住功能,但其硬件设施,已无法支撑较高的租金。
而这一点,正是目前诸多投资者所担忧的。“我们的房子租给公司后,他们进行了一些改造,房屋内的非承重墙几乎全被拆掉了。如果以后租给住户,我们必须得重新装修后再出租,否则,住户无法居住。如此一来,租金低了,但我们养房成本却增高了,不划算!”某商住楼盘业主李晨如是向记者说。

http://www.jpjy.net/picture/20067281539489.gif出路难寻" />办公企业面临重大抉择
对于商住楼的客户——诸多中小公司而言,由于处于不同的阶段,所以情况各异。
调查中,记者发现,目前正在商住楼里办公的企业持两种心态,一种认为,今年刚刚通过年审,所以“得过且过”,要迁址也是明年的事情了;另一种则认为,迟搬不如早搬。近期有不少企业从商住楼里迁出,搬进了乙级写字楼的事实,便是最好的例证。
而已经签约还未入住的企业,则多数被套牢。近日,曹家乐正在为此事陷入苦闷。据其介绍,他们公司前不久刚刚在东区某商住项目以400多万元的总价,购买了一套300平方米的房屋,想用作办公,不料刚刚签完约,14号文便出台了。“政策出台后第二天,我便去售楼处要求退房。售楼人员却说‘出台这样的政策,谁也无法预料,并且,我们正在跟有关部门协凋解决此事,建议您再等等看’。可截至目前,我都等了一个月了,依然没有消息。”曹家乐愤然道。
与已经签约公司被套牢的境况相比,拟签约并处于筹备阶段的“公司”无疑是幸运的。近日,欲成立一家广告公司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们本来打算前期购买一套商务楼办公,等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买一套按照写字楼标准打造的商务楼,毕竟,商住楼的售价比写字楼低不少。但由于没法注册,只能先将开公司的计划暂时放一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