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抵税是最有效的救市措施
(2008-11-17 11:50:02)
标签:
杂谈 |
房地产救市势在必然。但从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出台的救市措施市场反映情况看,所出台政策基本属于隔靴搔痒,甚至感觉象之前调控房价上涨时期一样,每出手一项政策都反向进一步地刺激了市场,房价不降反升。现在是越出台政策买房人越持币观望。
房地产早已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出现问题最多,是非最多的行业。房地产周期滞后性和过长的产业链条,以及所涉及领域和利益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它是让政府最把不着脉的行业。政府决策失误也就在所难免。
纵观各地及中央出台的各项救市措施,总体来说可以定义为——有决心,但不知目标方向。比如说减免交易税费、购房财政补贴等,现在开发商自行降价的幅度有高到六折了已经,一个点两个点的税费减免,或是财政补贴显然是杯水车薪。
现在整个经济的问题在于公众消费信心能否恢复建立。对于中国的房地产来说,所期待的交易量能否恢复关健还在于买家要看到房价是否止跌,在于看到政府是否真正做到还利于民,真实地鼓励住房消费。
以税费政策来说,交易环节减免税收在购房人真正发生购买行为是才有享受到利益,而现在大的形势则是消费者持币待购,观望形势的发展,观望房价的走势。“持有现金,暂不入市”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态。这种形势下,所谓的救市就是要逼使观望持币待购的人尽早出手投资。而想要达到这一目的,似乎购房抵个税的措施才最为有效。
购房抵税的政策归结起来至少有以下几点益处:
首先,购房抵税政策如果能够出台,意味着等待观望的人马上即有利益的刺激,早一月买房就可以少纳一个月个税,刺激作用非常直接;
其次,个调税属于地方税收,各地政府可仅将本城市居民列为享受此优惠待遇的对象。这可以让近年来各地普遍的、推动城市住房需求上升,房价上涨的外来“投资者”与本地住民区别对待,既给本地居民以优惠,同时又起到区别外来投资置业的目的,进而达到补贴的合理性;
第三,购房抵税看似地方政府减少了所得税税收,但却可以盘活整个房地产市场,刺激恢复房产交易量,进而促进房地产投资额的恢复,让工地复工,工人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住房消费上下游产业得以复苏还原。最终使阻止企业税收的大幅下滑;
事实上,购房抵税的政策措施不但经济发过国家经常被使用,而且国内也早有成功的先例。
1998年至2003年,上海曾实施购房退税政策,政策内容是在上海购买或差价换购商品住房并在上海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且是商品房产权证的法定拥有人,可在这一时期内享受购房后起算的个人所得税抵扣。当时,上海顶住争议实施这一政策,是因房地产市场低迷,为振兴房市鼓励高收入者积极购买住房。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政策确实对振兴房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地房产销售的统计显示,1997年,住宅销售面积为617万平方米,1998年达到1057万平方米,而到1999年则突破了1200万平方米。
其实,不但是现在市场低迷需要拯救之时,政府有必要实施抵税的政策,即使是在房价上升期,也曾有专家针对中国税制问题提出过抵税的建议。2006两会期间,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在谈及如何减轻市民购房压力时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老百姓用于购房、按揭的费用,不应该纳入个税征收范畴之内,即实行税前买房。他说,政府应该给出政策支持税前买房,政府此举可以起到既能够减轻老百姓购房压力,又能刺激百姓购房消费“双赢”的效果。
由此可见,这一政策,一是可以有效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二是也不会因此减少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虽然放弃这一部分收入,但能够因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得到另外的一块收入。另外,这样的政策还起到了促进了税务管理的规范的作用。退税要交税票,从而有利于对征税纳税的管理,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纳税意识。
有如此之多的益处,各地的政府因何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