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北京市宣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限价房发展计划。首批三个限价房项目房屋总供应量达110万平方米,年内并将推出共计十块限价房用地。此举可明显看出北京市政府在抑制房价上涨方面所下的决心。对于那些囊中羞涩,渴望房价下降以解决住房需求的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但凡事仅从某一个行业、领域,甚至某个个人的利益角度评判对误,难免陷于偏颇。对于北京这样的城市,想靠增加房屋供应量以达到平抑房价目的的做法,本人一直认为有待于商榷。
听到限价房消息之后,笔者从网上搜集了几组数据:北京市2005年和2006年度的土地供应计划均为6500公顷。同时我也查到2002年到2004年土地供应的数字是:2002年4559公顷,2003年增至6438公顷,2004年更高达9498公顷。
与之对应的另一组数据,是2003年到2006年北京市住宅均价分别是:6314元、6332元、7030元和8247元。
从市场消化来看,2006年北京市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2607.6万平方米,在全部销售面积中,商品住宅销售2205.0万平方米,占全部销售面积的比重为84.6%。
上面几组数据所要说明的是,近几年北京房地产呈现供需两旺,供求同步攀比上涨这一事实。供应量不断增加,但房价也并没有因此而滑落,反而节节攀升。
房子多了并没有刺激房价下降。这样的结论下,仍然采取加大土地和住房供应量手段来平抑房价,其用意恐怕就不是在控制房价问题之上,而在于用控价为遮掩,继续扩大发展“房地产经济”。增多限价房供应从表面上看是迎合市场需求、平抑房价,本质上还是与地方政府依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初衷愿望相一致。
限价房从属性上还是归于商品房概念范畴,加大限价房供应对于平抑房价,的确在短期内可以起到一定的功效。但仅是将这样的手段用于应付一时的抑控房价任务,并且最终形成了与商品房供应赛跑的局面,那可能不但于长久调控不利,而且也于建立公平、健康的房产市场不利。
住房供应量无限度增大,从愿望上是有益于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但是与住房供需两旺形势同步出现的景象和后果,则是北京以及越来越多的城市交通日益拥堵、城市污染日益加剧,各类市政及公共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城市居住人口的需求。北京近来屡屡出现地陷和地铁施工塌方,专家的一种观点就认为是与城市过多、过密的建筑,以及建筑施工不合理抽取地下水有关。北京以及中国更多的城市正在忍受日益加剧的城市病的困扰。
在前年新颁布的北京城市发展规划中,其中的定位之一是要将北京建成宜居的城市。对于宜居城市来说,并非有住即是宜居,营建舒适、安逸、方便、和谐的环境才可谓是宜居之本。当城市的规划与房价问题发生冲突之时,想必应该是房价问题理应让位于规划,用规划来调剂合理的住房结构与层级,引导合理的居住发展新区。而不是只要哪里房价抬头,就打棍子、砸棒子,这样做只能是按下葫芦冒起了瓢。到头来,房价非但止不住,有再多房住的人也都会终日苦不堪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