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逸翠园纠纷看现行地产“游戏规则”弊端

(2007-02-01 01:37:02)

以和黄的实力和数十年的开发经验何以出如此差错?北京和黄逸翠园收房事件引出更深层的诸多疑问。

以和黄逸翠园为典型代表的收房纠纷事件近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年底之时楼盘集中交房,数个楼盘遭到业主投诉拒收房屋,这一现象集中暴发说明地产“游戏规则”存在系统和制度上的缺陷,房地产诸多表象背后,是购房人权益不可避免遭遇侵害的所谓“生意法则”。

房地产产品与其它产品最大之不同在于产品的非标准化生产过程。虽然有政府的“建筑规范”“预售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应有尽有的法规,但这些原本就很皮毛的政策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又由于执行不到位、监管不到位,所以“不合格”的房屋产品也就举目皆是。开发商开发建造房产实质上全凭自身的良心做事,购房人将一生的积蓄赌注于某个开发商个人的道德、信誉之上,一个缺乏监督、监管机制的非标准化产品——房屋之生产过程,其结果必然是积重难返,所有的后患、问题全部要由购置房产者承担。

其实在房屋建造生产领域并非没有制度制约开发建造者之生产过程。问题在于国家强制推行房屋建造监理制度的同时,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机制上的漏洞——监理机构的费用是由建设单位出资供养。另外,在验收关键环节上由于法律不甚严厉,属于国营性质的验收单位几乎全部被开发施工单位私下买通,一顿大酒之后即可扣上验收合格的大章和验收员的亲笔签名。所谓需要对产品生产和监管负责的人实际上并不负有责任,房屋质量的通病自然也就无法根除。

从形势上分析,虽然近两年房价大幅上涨,赶上此波行情的即有上市项目利润数倍增加,但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客观上却逼使开发商压低成本,在建安成本上“精打细算”,进而导致房屋品质整体下降。某大品牌开发商的老总酒后吐真言道:现在钱都用来买地了哪还有钱买材料,我们项目现在用的钢筋恨不能一撅就折。近两年,除买地需要花费比以前数倍、数十倍的的费用之外,信贷门槛提升后的资金成本加大,“70%90平米”政策出台导致的项目开发周期加长等等原因,使得因涨价而挣到钱的开发商还是资金链日日紧绷。开发商相对减少在建安成本上的投入颇有“被逼良为娼”的处境意味。

另外,近几年政府一再重压的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也客观上影响了建筑质量的保证。“到时间付款”的逐步实现,使得施工单位相对变得轻松没有压力,甲方对建筑商的工程款质押机制变得越来越宽松,质量问题自然也就会增多。

其实,上述几种情景导致的建筑质量下降问题,本都可以在监理制和验收机制完善的基础之上加以规避,遗憾的是这样的有效机制还远不能实现

 

房屋质量出现问题,上面所述为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就主观上看,现行房地产开发模式决定了其无论是何种性质企业,都无法保证项目操盘人对事业以及对客户尽职尽责。因为房地产的预售制在缺乏预售资金监管和建筑监理机制不甚完善合理的前提下,任何一个开发商或者操盘手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建造一个什么样的所谓合格的产品给到客户手中

就所谓的品牌开发商来说,其实出现类似和黄的牌开发商犯低级错误的远不只他们一家。我们可以历数所谓的有品牌的开发商,港资的如恒基、九龙仓等在京投资的楼盘早先已是伤痕累累;内资所谓品牌开发商出现恶性纠纷事件的更是时有发生。这些开发商论实力、论经验、论管理团队,从理论上讲都不应犯低级的承诺不实或严重建筑质量问题错误,但偏偏是他们几乎没有谁能幸免于难,在开发史上永远保有清白。

“房地产是手工打造产品”决定了越是规模庞大、管理系统复杂的企业,越难于打造房产精品。职业经理人身为打工者,一切工作都是为着“公家”,注重的是执行指标任务,而非主动承担责任,加之大企业决策机制繁复,效率低下,这样的机制使得项目在建造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修改不能进行,遇有问题纠纷难免相互推诿,规避责任。

更有相当部分大国企或上市公司的开发企业,操盘手在完成房屋销售利润指标任务之后,重多的精力放在了在开发建造过程中获取个人利益,交楼之时,销售业绩已计入上市报表,股价市值已然体现,出现一点儿收楼纠纷也无关痛痒,象征性补偿一些即可了事。

至于私企开发商就更不用说,时下的政策如此之严厉,所有的政策都是抬高开发的门槛,提高资金成本,而房子的卖价则由市场说了算。买房人如果碰上的是个多少有点良心的开发商算是自己幸运;如若碰上的是斤斤计较、只入不出的开发商,那就只能自认倒霉。所以说,就现有体制和法律环境来讲,某种意义上买期房实际上就是赌注开发商的良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