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手法过于粗陋 万科自毁品牌
(2008-09-07 23:47:33)
标签:
房产 |
分类: 财经新闻 |
最近,万科在各地不少项目频频降价,惹得老业主心情很是不爽,老打个标语、扛个牌子,去万科项目售楼处“散步”,血汗钱什么什么的。
面对老业主的种种行为,外界评论一说:楼价涨了,你也不会给开发商分钱,跌了又有什么好闹的。
外界评论二说:需要当事人有合同精神,合同当时怎么订的,现在就如何执行,没有补偿条款,那你就自己认载吧,闹也没用。
照理来说,房地产公司进行价格调整,再正常不过了,卖东西的,他不调价,不随行就市,那就别出来做生意了。
老业主的行为乏人同情。
涨价、降价都很正常,外界评论的很对。
但,问题是,从最近的情况看,万科的价格策略有些调整的过于频繁、过于粗鲁了。
从各地的新闻来看,万科旗下公司降价的项目越来越多、涉及的区域越来越广、降价手法越来越粗陋。
价格调整后,肯定对销售有刺激,加快了现金回笼。
但也需要考虑下,降价后,老业主、股东的情绪。
其他公司有的项目也在降价,但人给老业主好歹有个交代,给人补装修款什么的。虽然卖楼的时候,合同里确实没这样的约定,但婉转的降价手法,让大家都能过得去,而粗陋的降价手法,直接把老客户得罪到死,卖楼又不是开黑店,干一票就闪,这些客户关系就此毁掉,不可惜吗?老潘那三里屯SOHO为嘛卖的那样快?多少回头客支撑出来的啊。如果SOHO的项目也频繁降价,能有回头客?
一降价,公司利润率必然下滑,股价回落,股东眼泪哗哗的。
看新闻,有的业主才买房2个月,价格就掉了。这降价手法也使用的太粗陋、简单了,价格调整的也太频繁。
按这样发展下去,如果价格调整的过于频繁,第一次降价吸引来的客户,会否在2个月以后,就加入老业主的行列,也上街去散步?就算市场变化快,价格连2个月的时间都抗不住,那这是一什么水准的开发公司啊?项目有战略规划吗?前期规划就是2个月后就降价?这销售总监真该回家了。一个频繁降价的品牌,在消费者眼里,无论如何够不上优质水准。长期看,这种价格策略,对公司品牌未必有利。
长虹当年如何?现在如何?价格战是打得不错,但技术还是关键。虽然当年的价格战确实让长虹拿到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以后几年里,技术差距补不上,市场份额照样吐回去。
另外,需要观察的是,第一波调价,引来客户、现金后,继续频繁的采用价格利刃,那它的效果能否依旧锋利?第一波降价给潜在客户的信号,和短时间内持续调整价格所释放的信号,是不一样的,市场观望情绪为何越来越浓?一波波的降价声浪出现,人客户着什么急啊?继续等待新低就是了。
频繁调价后,市场效果能达到预期吗?很多例子都是,产品价格越降,越没人买。孩子丢了、狼也跑了。
PS:一些等着房价下跌然后买房的人,肯定不喜欢这篇文章,呵呵,不过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等你觉得价格跌的合适了,买进去,两个月后,又降了,你啥子想法,你会认为这个企业的品牌得到了升华吗?
再PS:答网友
一
二
三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