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佛顶云海仙游神思

(2011-05-12 16:59:13)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文摘

    这便是峨眉山的云海吗?云确实是无边无际蒙蒙茫茫注满了整个空间,像北方的雪野,给人以旷远和悲壮。那一簇簇一蓬蓬的云团,是树的造型山的雄姿,构成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可当远风吹过来,它又幻作一片蓝白相间的冬海,海浪翻滚,海潮阵阵,作着深沉的吟唱,使这海拔3309米的万佛顶,如漂泊在汪洋中的一条船。

我生长在北方的黄土地,野悍的灵魂被气势磅礴的大海所吸引。于是我去了海边,想看看海的世界,体味海魂对我人生的观照。而今,当我面见云海之时,我之心魄我之魂灵和初见大海时一样激奋。因为,这也是个海,一个沸腾而无声的海。最是它的色泽,如雪如银、洁白洁净,似有飘然之感,让人在不自觉中腾云驾雾,生翅飞天……我,是否也去看看天上的世界呢?我在痴想,又什么都没想,大脑混混沌沌,心中一片空白,惟有那双眼睛醒着,痴痴地望着云海、望着云海……

    此乃仙境呵!我终于感叹不已,又觉得这感叹苍白无力。心想,佛教名山竟有此道仙洞天。经打问一山翁,方知山上虽现无仙道,可宋代以前峨眉山的道佛是并存的。那时的道佛之争虽有起伏但波澜不大,仍能和平共处。到了明代,峨眉山佛教势力日盛,占地建寺,广招门人,几乎无峰不寺,无岭不殿,遍山是菩萨金像,到处是缁流来往。而道教受冷落,宫观无人进祀,道士们只好下山,另谋出路,佛家便将宫观改建为寺。及至清初,山上道士绝踪,峨眉山成了名实相符的佛教名山。

    闻此言,我为道教的命运悲哀,为这片无仙的仙境悲哀。我想,就中国宗教文化来说,佛教易被人接受,不管信奉与否,佛性人人皆有,只是悟性的高低不同罢了。而道教呢,似乎像这云海一般充满虚无和神秘。按老子《道德经》言,“`道'是指宇宙的本体,也是大自然的规律。宇宙的本源是`道',道生元气,元气生阴阳,阴阳化为天地万物。`道'既能产生万物,人通过修道,可以返本还原,处于永生不死的境地,成为神仙。”如此诱人的洞天福地,为什么竟没人信奉没人修炼?经翻阅有关经典证明,做神仙可不是寻常事呵?《神仙传》中道:“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浮游青山,或潜行江河,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如芝草。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可我的同类中又有谁具备上述能耐呢?别说上天入地了,山风猛了点心魂儿都丢了呢?

    唉,人人都说神仙好,就是小命忘不了,就是爹娘忘不了,就是老婆孩子忘不了,就是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忘不了。还是实实在在的活着吧。人间,虽像大海一样喧闹,却有着生命的律动和繁衍。生命的船,永远不会沉沦的。

    正畅想呢,太阳升起来了。云海,莽莽苍苍的云海已筛成稀薄的纱幔,脚下的峨眉山脉便妖妖媚媚的显露出来了。此情此景,将我神仙的梦幻消散殆尽。望着云天尽头的朗朗净空,我蓦地觉悟了生命与生活的内涵。正如《国际歌》中唱到的:“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哦,云海散处,一轮红日在熊熊燃烧。

 

 

 

选自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远方的眼睛》谢强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城市过客
后一篇:海南的夏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