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同行学习

(2011-02-24 17:02:44)
标签:

杂谈

分类: ≪新富力≫
少时读《史记》,一直记着这么个故事: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汉使感到有些无奈和好笑。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国,夜郎国君像复读机一样问了一模一样的问题:“汉孰与我大?!”。这下汉使惊了,他没想到这个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的国家,竟然如此不知天高地厚。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
    显然,人要是眼界太窄的话自然会无知而无畏,固步而自封,自以为是就会是很自然的事情。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发生那样的事情也情有可原,如果在当代还只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总是回味当年勇,在自己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早晚有一天会被残酷的现实将迷梦惊醒。那个时候大概只能是时光蹉跎空余恨了。
    要想不被这世界和时代所抛弃,人就必须要有高远的眼界,既要审视自己又要放眼环宇,能不满足于一时一地的胜局,能够看到同行的优势和自身的不足,并对自身进行否定之否定,保持理念与技术的常新,我觉得这是商业竞争的制胜大道。在“牛市”期各地产门派少有经营不善者,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一派蓬勃之景,产品控制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好像都不重要,但有文化有志向的企业却在那个时候积攒了实力、锻炼了队伍,有的还练得绝技,卓然于地产武林。这些佼佼者们都想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怎么办?创新!创的关键是眼界,眼界的高低还在于学习,尤其是能否向同行学习。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自我提升和完善,不断保持和优化竞争力。
    房地产市场调整到时下这样子,已成胶着之态。如此,房地产市场将进入到一个更为激烈的竞争格局。地产商家的价格策略、品质策略开始逐一登场。这一格局的出现,使得消费者选择余地不断扩大,不言而喻,这也对企业的竞争力也发出了挑战。
    现下的光景,指望房地产政策有所松动可能还是不太现实的。现行的房地产政策只是房地产长期制度建设的一部分,料国家不会放任房价持续大幅上涨,因为房价高企的话不仅威胁民生,也将有害宏观经济,它所发出的错误信号会将大量资源引入这一行业,既造成经济结构失衡,也使社会资源被大量闲置、浪费。政府还在担心房屋投机的冲动还没有消散,因而目前来看调控政策短期内还不可能放松。
    前不久,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公布半年报。虽然大部分的日子还过得不差,可从五六月份开始,住宅市场进入成交低迷期。近来市场的成交量虽有反弹迹象,但房地产上市公司要完成全年预定销售目标,不采取些有力的竞争手段是不行的。而且,房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升高,房地产信托资金利率也大幅攀升,这预示着房地产业资金面已然承压,竞争烈度将不断升级。
    在这种僵持的态势中,政府需要考虑改进房地产业发展的中长期制度安排,建立起保障性住房体系,解决房地产市场税收制度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而我们房地产企业则亟需改进经营策略,提高建筑品质,全方位提升企业竞争力。
    有人觉得向同行学习是比较“山寨”的行为,会长了别人志气灭了自己威风。其实保持自身优势和学习并不矛盾,我们学习不应是照抄的过程而应是扬弃的过程,“师夷长技以制夷”嘛。早在10年前,地产圈里就掀起过学习万科好榜样的热潮 ,但目前还没有出现第二个万科,正是因为万科自身也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万科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从战略到管理,从赢利模式到企业文化都有很多先进之处。而且先进之处并非只是某一方面的体现,竞争力优势所依托的是包括产品控制、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在内的整个综合实力的体现。
    我们应该看到除了万科之外我们可学习的对手还很多,我们可学习的方面也有很多。星河湾的高档、龙湖的精细、万达的专注等等都是竞争力的体现,都是品牌价值的有力支撑。还有绿城、中海、恒大⋯⋯这些一线高手们,大到经营战略、理念、赢利模式,小到营销手段、产品设计相信我们的对手在不同的层面都有我们可取之处。当面对星河湾精益求精的品质和限时销售的火爆时我们是否应当反思?我们能否将产品设计得如此精良?我们能否把产品质量把控得如此精准?我们能否将工程管理得如此井然?我们的采购供应配合能否如此顺畅?我们的市场销售能否如此被追捧?一连串的问号拍打着我的心扉,每个环节的进步都将对我们整个团队提出更高的要求,都将对我们现有的能力提出质疑,这就要求对我们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自检和再造。
    虽然目前我们仍有不错的市场表现,但当我们的航船逐步进入深水区之后我们的抗风险能力是否也随之增强?我们曾经的商业模式是否还先进?我们的产品设计是否还领先?我们的产品线是否需要调整?我们的建筑品质是否满足了客户的要求?我们的服务体系是否与品牌形象相衬?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与对手的比较学习中得到改善和解决,找到自己的坐标才能找到未来的方向,学习对手、学习高手,我们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才知道富力要将向何处去。
    通过向对手学习我们能发现自身的问题,但我们的思维趋同性和经验主义也常常会阻碍我们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因此,学习之前就要把自己心中的那个碗倒空才能装进去新东西。“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学不是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根本。学习、消化、吸收、评估、改进,这是一个完整的实践环节。学习使人进步,学习是有力量的;善于不断地学习说明我们怀有更高远的理想。三人行必有我师,吾三省必有长进。我相信,只要我们有恒心,富力就能一直走在前列。向同行学习是一种智慧,也是一条捷径。

(《新富力》第31期卷首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地王”之忧
后一篇:寻找春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