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从正处在“可怕大塞车”的京藏高速公路驾车进北京。一路上“饱览”了百里车龙、大小事故频发和客货车相互穿插的无序混乱的场面(据最新报道,塞车路段已经出现抢劫钱财和沿途不法小商贩用砸玻璃强卖等恶性事件)。我真不知应该用“蔚为壮观”还是用“惊心动魄”来形容才更为贴切!难怪国內各类传媒都对此事进行了连续报道并大加评论甚至开始抨击有关部门的迟钝和不作为。就连外電也对此事纷纷報道,有的外媒甚至称“這是人类史上最严重的塞车”(见8月31日《大公报》)。
也许是纯属巧合吧。恰恰就在此时,由内地数家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排名榜”公布。上海和北京仅以0.08的微小差距分列第一与第二位。这项旨在了解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城市形象,全面展示中国城市软实力的调查活动,有一个包括了12项指标的“研究评价体系”。其中就有城市“便捷程度”和“政府效率”这两项重要内容。多少有点讽刺意味的是,在这12个单项指标中,城市生活的“便捷程度”一项,北京竟居于被调查的全中国30多个城市中的第一名,夺了头魁!
这厢是进出北京的20多天的连环堵、高速变低速,那厢是评为“便捷程度”最佳的中国大中城市之最;这厢是中外媒体频频爆光的管理部门的无能与不作为,那厢是因出色的管理即将拿到“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的奖杯。从这两则看似矛盾、放在一起读甚至觉得有点黑色幽默的新闻中,我们会“看”到、想到、感到什么呢?是悲哀无奈,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距离首都中心仅80_100公里的京藏高速公路出现的罕见大塞车,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交通现像,它所造成的市内蔬菜和肉蛋价格的涨势以及由此引发的人心惶惶,绝不可小觑。它所暴露出的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区域协调的不畅,东部沿海经济带的脆弱,东中西部市场管理机制能源供应机制和交运机制的严重不配套,大小行政区域的各自为政,各部门虚拟式的“齐抓共管”,治安混乱以及在税收收费政策上的千差万别等等,应该说在全国都具有相当的普遍性。问题还不仅限于此,更为严重的是,如此旷日持久的公共事件就发生在中央政府眼皮底下,却迟迟得不到解决。这犹如一个人心脏部位患病却无人救治一般。边远地区遭遇天灾人祸犹如末梢神经或毛细血管出了毛病,调动人力物力予以救援自是天经地义。但影响毕竟有限。而危及心脏的疾患如果救治不及时,影响的就不再是局部而是整体、是生命、是未来。
那么,中国城市化的未来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我们仅从按照今天的速度与规摸计算,在今后的20年里,中国拥有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将达到200多座。到2025年,会有70%,即10亿人生活在城市里。不算原有居民,仅新增的城市居民就超過美国的全国人口。仅北京一地的城市交通支出就将增長了近50%。在已过的20年里,中国汽车数量增長速度已是道路承載能力的3倍,北京市內的车速已下降到不足伦敦的一半。如果没有根本性的改观,估计在2025年,人们上下班在路上花費的时间将不少于5小時。堵车?到那时可能就像早餐晚餐一样正常,也许还会发明一种专供在堵车时享用的美味中式早餐呢?除了交通难题之外,能源、水、以及相关的就业、医疗、入学、治安、环境问题又将面临怎样的窘困呢?
但愿中央政府的决策层像赴玉树舟曲一样,也去巡视京藏高速路这个“重灾区”,把高藏高速堵车事件当作一只可以解剖的麻雀,好好拆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必会遭遇的枝枝杈杈。总之,我们不希望这种惊人大塞车成为明日中国城市化的一道不亮丽的风景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