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应“永久摆放”在广场

(2009-12-01 19:44:35)
标签:

杂谈

   经过近两个月的折腾,北京市终于决定,把在国庆节前摆放在天安门广场的56根“民族团结柱”挪开。据说,初步拟定放置到奥林匹克公园或者其他什么地方。

有趣的是,不少当初反对把这56根柱子“永久摆放”在广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表现得十分不以为然。我问他们为何这般态度,有的人把嘴一撇,根本不屑回答;有的人则说,“永久摆放”本来就是个“馊主意”“孬主意”,现在只不过是把它变成了好主意罢了。

   这话说的有点刻薄,但不能说完全没道理。

   本来嘛,偌大一个天安门广场加上周围精心设计的建筑,经过60年打造和琢磨,早己是从风格到色彩都颇为协调的整体。具有传统的古典美的天安门城楼坐北朝南,突显了色彩也映衬出广阔。如今,却要突突兀兀树起艳红的几十根大柱子,不但色彩极不相称,而且人为地割裂缩小了视觉空间。短期摆放、营造气氛尚可,长期摆放,实在有点不伦不类。谁见过,过年过节贴的春联挂的红灯笼“永久摆放”?这岂不成了酒招和喜幡了吗?

   从建筑美学的角度看,天安门广场的现有格局虽然也存在商榷之处,但要承认,它毕竟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群的一处杰作。多少年来,它都用丰富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壮美训练着人们的眼睛,培育着人们的情趣,塑造着人们的情感,增加着人们的愉悦。同样,它还作为一种亲切的记忆符号,时时激发和鼓励着人与人之间从容的倾吐与交流。这种因为建筑设计而产生的对社会环境的感知和对社会环境的印像,所激发出的亲善力量、和谐愿望与创造冲动将会大大造福于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后人。就是这么一片无可争议的人文宝地、中国人心中的一块圣地,怎么说变就变了呢?对它的变动是否也应该慎重地走走如听证会这样的程序呢?也应该缜密地加以多方科学论证与评估呢?是否也应该让各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的力量使不同意见碰撞交汇一番呢?

   看来,孬主意与好主意的区别在于是靠长官主观意志信“拍拍脑袋”还是靠尊重科学和尊重民情民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