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秦晓鹰
秦晓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04,757
  • 关注人气:8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能只建地震博物馆

(2008-05-29 20:45:38)
标签:

地震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有人立即提出建立地震博物馆。想法虽好,但不周全。我认为不能只建地震博物馆,而应该由国家出面,郑重筹建一座自然灾害博物馆。

    为什么筹建自然灾害博物馆呢?理由如下:

    一、通过它,可以向中国公众展示这样的现实,即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水灾旱灾雪灾地震台风海啸蝗灾瘟疫泥石流等主生和次生灾害,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还曾有过愈演愈烈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与自然灾害的反复搏战中,各类灾害的次数和程度有所抑制,有些流行病如血吸虫病也曾基本灭绝。但从总体来说,自然灾害始终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负面影响和破坏作用。

    二、通过它,可以系统全面地向社会公众解释各类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从而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科学意识、和谐发展意识,防灾减灾的自觉意识,大大提高社会应急管理机制和体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效地促进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时,这样一个博物馆对促进我国把抗灾救灾防灾减灾工作,从慈善救济性转化为独立产业具有潜在的长期的积极影响。

    三、通过它,可以使人们对 “天灾”与“人祸”的关系,即自然现像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更加客观科学与清醒的认知。把天像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历来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朴素的潜意识。这种既有唯物主义成份又有唯心主义成份的潜意识甚至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何对其中的有益部分与有害部分实行剥离,使人们看到不同社会环境和政制度对天灾的不同的影响,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通过它,可以使中国人扩大视野,吸收世界各国在抗灾减灾应急管理国民素质教育中的有益经验。处在因地球板块构造形成的地震多发地带的某些国家,如日本和新西兰,饱尝了地震之苦,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新西兰轻体结构建筑和国家重点工程中的轨道移动式设施,日本为国民配置的地震应急生活用品套包等等,无处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精神。这些无疑都对中国有着十分可行的借鉴意义。

    怀五.

   

    对一篇博文的更正说明和处理访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