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嘴中笔下的历史很有趣很有味道很琢磨劲,但因为在有一些人眼里这种“历史”的说法写法归不了类,所以就总觉得他的那些学问不象是学问,不伦不类。于是,易中天就开始招骂,无非是觉得他离了经叛了道。再加上文人相轻的小心眼一掺和,从学界发出的那些对易某的贬斥就更加强烈了。
我认为应该把易中天现象看作是一件好事。好就好在:一,它(指易中天现象)让历史从历史学的课堂和书本中走了出来。故纸的气味变成了鲜活的气息。二,它让历史中的许多有益的智慧、经验、教训,成了今天的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受益的东西。三,它也让人们摆脱了那些“戏说”的折腾与折磨,使那些纯“戏说”之类的东西在易中天有趣有益的“正说”面前相形见绌。四,易中天有可能创造摸索出一种史学应用的新形态:我们暂且把它称为__品味史学。
众所周知,学历史的没饭吃(指时下这个专业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但是,不懂得历史,要想吃好饭也难。您不信就看看,哪个有水平的人,甭管是搞政治搞经济搞外交搞军事搞文化搞教育搞管理搞企业搞艺术的,凡是有些出息的,几乎没有不懂点历史的。就连最近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不是都要让歌手们回答许许多多应该知道或不必知道的历史问题吗?可见,历史知识对一个人来说,还真不能缺,就如同做饭要放盐。不必多放,但不能不放。现实生活就像面包,历史知识就像盐。
不过,尽管我们都需要“盐”,并不等于大家都要去晒盐造盐都去当盐商当盐贩子,那就需要有人把深奥的刻写在骨头上青铜上竹简上的历史通俗地讲给大家听。也许有人会说,那就搞点普及吧,把古文弄成白话,不就成了吧?对不起,这还不行,因为弄成白话还是没有把历史知识转变成多数人可以借鉴的智慧经验或教训,还没有让这些东西有血有肉有情地走进今天的生活。那怎么办呢?于是就出了个易中天和他的“品味史学”。
所以,依我看,钻研者应继续钻研、普及者应继续普及、而像易中天教授这样的受大众欢迎的“品味者”也应该得到一方得以施展的天地!因为易中天弥补了一个“空”,他做了件好事。
有人也许会说,这会不会带有过多个人色彩呢?我认为,只要能有客观描述历史事实的基础,在解读和分析上加上个人色彩又有何妨?难道古代人在记述历史时就没有个人色彩吗?我举一例。古书在记述一些著名刺客和壮士后写道:血勇者,面赤;脉勇者,面青;骨勇者,面白。惟神勇者,色不变。请看,这不是古人在品味历史吗,这不同样有着浓浓的个人色彩吗?
有人也许又要说,照这样说历史,如果一旦说得不对,老百姓不是被误导了吗?我看,这不用担心,听众、读者就没长脑袋不会分析吗?
说了半天,其实就一句话:应该包容易中天,肯定他的独创性和他的独有风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