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歧路
——看《见龙卸甲》
解玺璋
看过《见龙卸甲》我想,中国电影拍到这个份儿上,真是让人伤心透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感受,不想强加于人。我并不认为对传统经典名著必须表现得必恭必敬,束之高阁。正说、反说、戏说、胡说,乃至瞎说,都没有关系,只要说者愿意,又有人听,就不妨说下去。因为无论你怎样说,其实无损于经典半根毫毛。再过很多年,经典还是经典,倒是各种“说”词,或许就烟消云散了。
那么,为什么我看了《见龙卸甲》还要感到伤心呢?我的伤心不是为了《三国志》,而是为了电影本身。这些年来,电影技术真是进步了,影象、声音、特技、效果,都是从前所不能比拟的。但是,电影艺术却越发地沦落了,沦落为幼稚、低级、弱智的游戏,以及内容空洞的“活动变人形”。而演员还要一本正经地演,看上去就像是装腔作势。“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我们嘲笑他傻;可是,我们对待电影这种舍本求末的态度,比郑人也聪明不到哪去。
电影是靠技术、财富支持的。没有钱拍不了电影。但是,只有技术,只有钱,怕是也拍不成电影。现在比较时髦的观念,是把钱看得很重,甚至认为关乎到人的尊严。我却不这么看。钱不能作为衡量人的尊严的尺度。电影也一样。电影固然是用钱堆积起来的,但我们却无法用钱衡量电影的高度。据说,一位韩国电影导演看完《见龙卸甲》认为,这是近年最好看的中国电影。我不能怀疑他的用心,但我怀疑他的眼神儿,很可能有问题。
在这部影片中,曹操被要求带着他的孙女出征打仗,而据说影片最被人所期待的,就是赵云与曹婴的大战。实际上,曹婴这个人物完全是为了迎合一部分观众而生造出来的。除了一段弹琴和与赵云厮杀的镜头之外,我看不出她在影片中还有什么价值。尤其让人感到十分可笑的是,影片还安排赵云在长坂坡之后回了老家常山,受到许多老百姓的欢迎,还有人找他签字,这样的情节只有那些心志不健全的人才想得出来。这样小儿科的叙事,就算这个曹操不是《三国志》的曹操,赵云也非《三国志》之赵云,我也不能接受。
更让人感到伤心的是,我们的一些媒体和批评家,在谈到这部影片的时候,口吻不像是个看电影的,而是更像电影的生产者和管理者。大家似乎更重视怎样“糅合亚洲各国电影创作的优势资源”,怎样“在制作机制、机理上紧密协作”。而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见龙卸甲》“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好莱坞工业水准”,已经有了“亚洲电影人联合抗衡好莱坞的又一可能性”。这些当然都很重要,但我以为,这首先不是一个电影观众应该关心的。电影观众关心电影拍得怎么样,至于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用了怎样的生产方式,这些都不能作为电影观众评价电影的标准。而且,抗衡好莱坞也不仅仅是个生产方式的问题,还要看电影表达了什么,怎样表达的。像《见龙卸甲》这样幼稚的电影,你就是“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好莱坞工业水准”,也会被人看不起的。这是中国电影的歧路,看这样的电影,观众会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而那些尚未长大、心存幼稚的人除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