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吸毒与一代

(2009-05-21 20:18:49)
标签:

杂谈


    至少到目前为止,吸毒还没有合法化。所以,吸毒者还只能通过 “地下”渠道搞到毒品。我知道我们社会的吸毒人群之多,我无法将他们一一归类,我想我只能谈谈我所知道的吸毒人群。他们很年轻、有才气,但是,他们吸毒。


   由于从来没有以身试 “毒”,我的关于吸毒的感受全是道听途说来的。略略归纳,大致是极端对立的两方面。一方面是如堕五里云雾,飘飘欲仙,其中滋味难于言表;另一方面是涕泪交加,痛不欲生,像在经受惨绝人寰的酷刑。我想大概所有初试者都是从 “天堂”开始然后跌入万劫不复。就我自己而言,也曾有朋友很仗义地表示愿意为我打开 “天堂”之门,他们说那是如何美丽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超越生死,像在天上飞,快乐无比。幸亏,我这样的朋友不是很多,不过,我至今还能记起当时被激起的巨大好奇心。很快,我就知道吸毒者终生不可摆脱的痛苦,他们在生命的某一瞬间体验到常人无法体验的快感,可是作为代价,他们时时生活在极端痛苦之中,那柄 “达摩克里斯”之箭无时无刻不悬在他们头顶。我因为害怕 “地狱”,所以我拒绝了“天堂”。而我的打算引领我踏上“天堂之路”的朋友在知道我的理由之后,冷冷的说: “你再不要抱怨生活的平庸。”我说:“我只是不愿意让毒品左右我的快乐和痛苦。”


    后来我渐渐理解了一部分吸毒者,我说的 “这部分”是指年轻、不甘平庸、有艺术追求的那部分;我的“理解”也不是说因为他们年轻,不甘平庸,有艺术追求就认为他们比别的人更有资格吸毒。我原以为他们中的很多人不知道毒品的 “厉害”,或者说受了坏人的教唆,但是后来我发现我至少是不全面的。他们中有人是完全了解这些的。在我的通讯录中,有一个法国地址,住在那里的是一位长发飘飘的中国青年男子。他不仅仅尝试过毒品,而且尝试过所有家长不希望自己孩子去尝试的东西,比如淫乱。


    他谈论自己一向坦率。他说他很尊重妇女,他从来不会与一个流露“不愿意”表情的妇女上床。曾经他和一名女子相爱,到了他认为水到渠成的时候,那名女子说她是处女,这意味着如果有了这一夜,她将损失巨大,所以她有点犹豫。 “OK”,我们的青年比绅士还绅士“那么,我们这一夜什么也不做。”他说他和自己喜欢的姑娘赤身裸体地睡了一夜,但是“Nothing  happened” (什么也没有发生)。所以他说他虽然和很多女人发生关系,但是他比那些殴打老婆逼迫老婆一个一个怀孩子的男人高尚。关于吸毒,他说他从来没有想长命百岁。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不是活的越长越有价值。他说:人生就是为了体验最巨大的欢乐和最强烈的痛苦。生而无欢,死而无惧,像温水一样自然冷却,那又何必做有感知的人呢?


    关于吸毒后毒瘾发作时的 “有失体统”,他看的很淡。什么叫体面?衣冠禽兽叫体面吗?人面兽心叫体面吗?嚎叫,求救,呼天抢地,撕心裂肺……安静下来,他开始画画。他说有一阵,他找不到感觉,他不喜欢画陈逸飞那样的画,甜甜腻腻的仕女图,可是有一段时间只有那样的画才 “值钱”,而他需要钱。但是他在画了很多的美人以后,忽然找不到感觉了。 “天哪,难道我这一辈子就画这些吗?”很偶然的机会,一位圈子里的朋友介绍他毒品: “你可以试试,对你找感觉有好处。不过,上瘾就麻烦了。”他试了,找到感觉了,也上瘾了。他说他不是青少年,他知道吸毒的麻烦,可是他认为他的艺术是他的生命,他愿意为他视为生命的艺术付出一切。


    理智的选择一种 “疯狂”的生活,这是这 “一部分”吸毒者的特点。我不想美化他们,我只想说他们并不像我以前想的那样,属于绝对的自暴自弃或者说是因为 “愚昧”,因为“无聊”,他们中有的人从第一次吸毒起就没有寻常人的那种侥幸心理。这令我想到英国历史上的大规模文人吸毒以及美国的跨掉的一代。


    19世纪的英国文坛,正是浪漫主义的鼎盛时代,当时的文人认为吸食鸦片有助于诗请文思,当时英国,差不多所有的作家都同鸦片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关系。有一位名叫亥脱的人专门研究了19世纪英国文学和鸦片的关系,他举出当时最有名气的5个有名的作家,而这些作家无一例外全是瘾君子。这5个作家是:克拉比,柯里列治,汤普逊,特。昆西,柯林斯。另外大诗人拜伦,雪莱,济慈勃朗宁夫人也吸食过鸦片。薄命诗人济慈不服鸦片根本无法提笔,而《撒克逊劫后英雄》的作者施各德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鸦片,他说他是为了执笔写作,不得不用鸦片以保证休息。 “鸦片文学”的代表作《一个英国鸦片吸食者的自白》和《鸦片——一个瘾君子的札记》全是为鸦片歌功颂德的,其中前部著述已经成了英国文学史上19世纪散文杰作之一,汤玛斯·特·昆西用最优美的笔情深意重的表达了对鸦片的真情厚意,他认为鸦片能丰富诗人文士的想象力。后部著述出自于现代法国作家高克多之手,他在书中穿插了许多自己 “动手”的插图,据说这都是在他吸足鸦片之后的作品,人的五官四肢全由烟枪构成,这是只有在瘾君子的幻想世界里才会产生的。


   至于美国五六十年代的 “跨掉的一代”,不说他们对美国文学史的意义,不说他们对美国自由民主的影响,就说他们的作品,那是他们留给世界的一份证明,这份证明至少说明了他们是一群有才华的年轻人,而他们的种种努力是有意义的。

 

   “跨掉的一代”几乎是唯一一群曾经利用毒品来促发幻觉,支持写作和排遣人生苦恼的文学团体,比如具有代表性的伯罗斯的《裸体午餐》(指没有食物只有毒品的午餐)。虽然从书中你可以知道吸毒有多么可怕,但是人们刻板的生活也是被作者大肆嘲笑的。


    不管如何, “跨掉的一代”并不是社会渣滓,虽然他们选择了一种赤裸裸的反社会的生活。


    毒品和人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也许选择毒品的人最终将为毒品所毁,但是,我们不能不重新思考为什么会有一些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他们不是亡命之徒,也不是没有脑子,自甘堕落之辈,从某种角度上说,他们的选择带有悲剧色彩,有时他们甚至不是为了享乐而选择毒品,他们是为了摆脱庸俗或者干脆说是为了体验痛苦而选择的毒品。

 

PS:珍惜生命  远离毒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