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的故事
(2008-11-03 22:13:07)
标签:
文化 |
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年代,菜市场也是有品牌的。北京最著名的菜市场有两个,东单菜市场和西单菜市场,能在那种地方上班,相当于现在国贸写字楼吧?听老人说,70年代初的北京,那时候要吃个鸡呀鱼呀的,不但要凭票,还得上“品牌”菜市场,一般菜市场只卖大路菜,只有“品牌”菜市场才有活鱼鸡鸭。
我们报社左爷,祖宗八代北京人,他印象最深的是“买鸡”。那是一体力活,跟现在去协和医院挂号一样,得头天半夜排队,一排一宿,早晨一开门,一般也就20只鸡,用小筐装着,卖完就完了,运气不好的时候,可能只有10只鸡,您没排在前十名,这一晚上的功夫就白搭了。所以那时候谈恋爱,只要豁出力气给人家弄一只活鸡,这事儿基本就差不离了。
他跟我说,那时候能去东单菜市场买菜的,都是“富人”,四指宽的去头大带鱼,雪白,新鲜极了,六毛二一斤的,不用排队,什么时候去都有,因为贵,那会儿老百姓家都不富裕,所以反倒是最便宜的小带鱼,两指宽的,一毛八一斤的,要排队,怎么都得排个俩仨小时。
我去菜市场最密的那几年是新婚之初,穷,住地下室,门前是护城河,其实就是臭水沟,河对岸是自由市场,下班我们就约到自由市场,自由市场有很多卖烤串儿的做拉面的炸豆腐的煮茶蛋的,每天吃一样,也不贵。后来,工作越来越忙,就没那个闲功夫了,再到后来,找了保姆,每天要吃什么,跟保姆一说,再再后来,连回家吃饭也少了。
呵呵,记得一著名台湾法师说过:有菜篮子提的女人是幸福的女人,而我,已经没那个福气啦。如今,我早已没有了去菜市场的理由,除非是过年过节,实在无聊,几个朋友相约去谁家的豪宅吃一顿,才会去趟菜市场,我一般直接捡“大闸蟹”买,容易做且受人欢迎。
新作《马文的战争》(同名电视剧正在热播中)
《女人的幸福与什么有关》湖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