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什么都可以说得很明白,用不着拐弯抹角编瞎话。比如说,想约个会谈个恋爱,直接上网就好,谁也不用求。甚至,你可以事先讲清楚,想在哪里约会,是咖啡馆,酒店大堂,户外,还是电影院,约会成本谁来出,等等,不用有任何难为情。也不用担心没人上钩,寂寞的人那么多,怕啥?
如果见了面,感觉不错,那么就往深了聊,如果感觉不怎么样,拔脚走人就是。总之,人生不过短短数十年,约会就像是到电影院看电影,在某些年代,由于新电影很少,所以我们可以把电影当京戏看,一部电影看得可以背下来还去看,因为没什么可看的,但现在,一部电影倘若看了开头觉得无聊,赶紧转身就走,没什么客气的。当然,大导演大阵容除外,毕竟那些电影票比较贵,再不好看我们也得看完,这就像,一般来说,我们是不肯跟老太太老头约会的,但假如这个老太太是奥黛丽·赫本,这个老头是杨振宁,那么另当别论。
我曾经误认为“约会狂”都是想结婚想疯了,后来才发现,“约会狂”是“约会狂”,“结婚狂”是“结婚狂”。当然不排除有的“约会狂”约累了,挑个差不多的结婚;也不排除有的“结婚狂”本来是冲着结婚去的,结果一来二去,婚没结成,反而染上“约会”的瘾,这种瘾和赌瘾烟瘾酒瘾毒瘾网瘾是一样的,只要发作,就需要立刻“约会”,约不到就心神不宁心烦意乱心浮气躁。
我认识一个四十多岁的“约会狂”,离婚七八年,约会不胜数,好妹妹认了一屋子,但正宫之位犹虚。
朋友嘲笑他,说他是那些妹妹们的“提款机”兼“免费周末伴游”,他倒也不恼,只是有一次很认真地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他离过一次婚,那次离婚分去他半数以上身家,也就是说,一次离婚成本远远高于百次约会——约会能花几个钱?吃饭,自己一个人也要吃,两个人不过是多一双筷子;唱歌,一个人是那么多钱,两个人还是那么多钱;至于旅游,一个人要住标准间,两个人也住标准间,没多加什么成本。反而约会还可以换人,倘或娶了老婆,能陪你吃喝的不见得能陪你唱歌,能陪你唱歌的不见得能陪你旅游。
总之,被他这么一算,约会基本上是最便宜的都市消遣。
而且他由于常年约会,总结了一条“约会心经”:即男人越能吹,女人越体帖。他最早在交友资料里把月薪说成是4000——6000元,结果约会中女孩子都骄傲得跟公主似的,点菜就点最贵的,女人想的是:反正你是个穷鬼,要是再舍不得给我花钱,正好踢掉你;后来他把个人资料中的月薪改成8000——20000元,立刻女人们收敛多了,即便他点的菜便宜一些,她们也不会给脸色。
所以,他一再提醒“玩约会”的各路弟兄:不必真给女人花大钱,只要你给她一种跟成功沾边的印象,你就可以大大方方的小气,否则,即便你已经表现得慷慨大方,她还是觉得你扣扣缩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