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很早的时候,听过这么一个说法,只要看一个男人娶什么老婆,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套用这个逻辑,只要看一个人约什么样的人,就应该能知道他(她)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实际上,我不喜欢这个逻辑。我知道有这么个逻辑的时候,正是我青春年少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没有那么势利,并不知道要通过约会什么人来提高自己的档次或者让周围的人对我刮目相看。所以我当时不计得失地和一群“没有什么出息”的狐朋狗友交往,这些家伙既不是社会名流也看不出有某个强势方面的端倪,因此我的大学时代基本上就是“春月秋风等闲度”。快到毕业的时候,懂得“约会哲学”的女生们多起来了,和什么样的人约会与今后的前途、毕业的方向息息相关,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事关虚荣心的问题。为什么那个艺术系的女孩子能和洋外教约会?为什么那个学生会女主席能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出双入对?这个时候,突然就对自己的约会对象挑剔起来。更可恶的是,那些没有出息的约会对象,他们和你约会的时候跟你散布关于学生会女主席的流言,恶毒攻击艺术系女孩子的“假纯”,言下之意好像你是天下最值得约会的好姑娘,既不虚荣又不势利还善解人意。但是转过身去,他们就感叹世风日下,好姑娘都被洋人官人款爷先下手为强了!弦外之音,他们是不得已才约会咱们这种不太挑剔的傻美眉。
我后来明白了,关于约会的逻辑谈不上正确还是错误,只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如果你老是和一些所谓的强势人群约会,在普通人眼里,你无论怎样也能提高一点身价。就像都是红尘中人,那些依门卖笑的因为把笑卖给了劳动人民,结果就不值钱,被称做“婊子”“娼妓”,而如果是“钿头银蓖击节碎”,和达观显贵风流快活,那么则可能流芳千古,被称做“秦淮八艳”或冠以其他“名妓”称号。可见和什么样的人约会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因为职业关系,有一阵子,我总是有机会和一些名见“报纸杂志”的人约会。坐在五星级酒店的一个名字雅致装修豪华的包间里,谈些合作项目。说老实话,跟这些人约会感觉最好的地方是周围人对你的态度,那叫一个体贴入微——说话轻声软语,走路轻移莲步。对比我和我的布衣老公约会时的遭遇,那简直是天上地下。我记得我们有一次约在一个西餐厅,服务生不停地过来问我们还要加点什么,后来我猜到人家的意思,就跟我老公说咱们换个地方吧。我怕我老公生气,没敢说:“就你们俩花那么少的钱还来这里约会!”
现在我虽然还没有达到“过尽千帆”“心如古井”的地步,但是我已然有些世故。我相信和克林顿约会过的女孩子不止一个莱温斯基,她们不是也没有怎么样?我们连她们的名字都不知道!所以我想要浪漫还不如真和春天有个约会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