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
父母在,春节就哪儿也别去了,尤其是结了婚有孩子的夫妇。知道什么叫隔代亲吗?赶紧带着孩子回家吧,您呐!
可是咱这儿有一个实际情况,尤其对于已婚女同志而言,去了人家的父母家,就回不了自己的父母家!要是在古代,这没什么可说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亲爹亲娘如果不甘心,可以在说婚论嫁的当口狮子张嘴要一大笔彩礼,这事儿没有后找补的。再说在过去,谁家没有几个孩子,自己的女儿给人家做了媳妇,人家的女儿不是也在自己家听使唤?为什么结婚在过去要讲究门当户对呢?我觉得吧,这就是说谁也别吃了亏。
当然什么要彩礼啦,重男轻女啦,门当户对啦,都是封建糟粕;到了今天,只有“孝敬老人”还是传统美德。不过问题是,您把那些东西都当“糟粕”给去了,这“精华”可就苦了。咱结婚的时候一分钱彩礼没有要,咱自己自由恋爱白手起家,上班打卡加班加点要求进步,车子房子都是咱自己一个汗珠摔八瓣挣来的,咱欠谁的了?好容易赶上一个春节,自己一口气都没敢喘,这边给钱那边送礼,开着车带着老人走亲戚,大包小包拎着,稍微有个没照顾到,立刻就有小闲话递过来!对于儿子是“娶了媳妇忘了娘”;对于女儿是“赔钱货”,反正就是“现在孩子都自私,养孩子没有用”,我真想问一句,怎么叫“有用”?在古代,还有“举孝廉”一说,孝敬父母还能被推荐做官,现在孝敬父母有人给发奖金吗?做儿女的得拼命上班,要不人家过年过节都有见面礼,咱囊中羞涩成了“没用”的儿女,没有让父母收回投资,小的时候白疼你一场,你说你多不好意思!我觉得吧,要不咱就“现代社会”,跟美国似的,父母养孩子到18岁,谁也不欠谁的,父母年纪大了,有年轻时候的养老保险保着,有养老院管着,孩子愿意呢去看看,没时间呢打个电话;要不咱就“传统社会”,“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一个人在自己的前半生努力生出个后代,置办一份家业,然后给儿子娶上媳妇,咱的努力就到头了,接着就该看咱儿女的了,他们也得像咱们年轻的时候一样,赶紧生出个孩子让咱们哄着,这辈子哪儿也别想去,咱还活着呢,去什么去?好好在家孝敬着咱们!你说说,咱现在叫什么回事?上班全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处处与国际接轨,可是咱这后院呢,还是传统美德,咱就夹在两中间,上哪儿说理去?在过去,这女的有几个上班的?不就是专职伺候老人拉扯孩子?现在妇女能顶半边天了,可是咱回到家,还得做出一副低眉顺眼的样子,什么事情都让公公婆婆做主,老这么着,不人格分裂才怪呢!
我一个女朋友,家里的独养女儿,过春节去哪边?每年都是一个事儿。TO BE
OR NOT TO
BE?最后爹娘心疼女儿,贴点钱买一豪宅,都接到一起来。结果呢?公公婆婆认为这是自己儿子的家,非要我女朋友的母亲住门口的佣人房。最后我的女朋友急了,明告诉自己的婆婆:“这房子的首付是我和我妈付的,家里的车子是你儿子买的,要不你们全上车里住去。”婆婆也不是好惹的,搬出“三从四德”告诉自己的现代儿媳:“你是我们家的媳妇,进了我们家的门,连你的人都是我们家的,还谈什么别的。哪有什么你的我的?都是家里的,家里的事儿谁说了算?长辈说了算!”
在咱中国,有句话叫“清官难断家务事”,为什么,就是因为有些事不是讲道理的事儿。比如说我的女朋友是一上美国留过学念过书的,在她心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所以人和人之间讲的是“尊重”,你尊重我的生活方式,我尊重你对生活的选择,尊重是互相的;可是她哪知道婆婆要求她做到的是“孝敬”,这“孝敬”是不讲道理的,用圣人的话说,“孝”就是“无违”,什么叫“无违”?翻译成现代汉语,那就是“听话”“顺着父母的意思”。“孝”与“尊重”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咱传统美德是单向的,不是双向的。所以从“孝”上讲,我这女朋友都该“沉塘”的罪!可如果这事发生在美国,那不讲理的肯定是婆婆了,那房子是你儿媳妇的私产,是公证过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人家自己的劳动所得,你不能凭着几十年前生过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娶了她,就连她的房子都娶过来!
我这女朋友找我诉苦,打长途一打就几个小时,使手机。她是一个挺节俭的人,可是舍得打手机说几个小时,可见这是气着了,还说要马上携夫出国。我就跟她说传统美德,说“父母在,不远游”的道理,她听了半天反问我一句,那按照咱中国的美德,什么时候可以远游呢?等爹妈归西?可那个时候自己多大岁数了?还能远游吗?这是什么道理?简直是“吃人”,完全不尊重独立人格和个人发展。我告诉她,看看鲁迅的书,你今天才明白什么叫“吃人”呀?不把你这样的人吃了,天下老人能放心地安度晚年吗?
(旧作 收录于随笔集《冰鲜》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次印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