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国际民工圣诞快乐
HELLO,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一张嘴就是“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怎样怎样”,或者“我在德国工作的时候如何如何……;”哪怕就是一首大家都听过的歌,他也要强调:“我当时在纽约飞往香港的飞机上,那时候大陆还没有这首歌呢”;总之,又到了圣诞节,类似“兄弟在英国的时候”的那种“恩哼”“啊哈”又该多起来了。
其实,我不反对一个人用哪国的口头语来表达自己,是呀在国外时间长了嘛,忘了家乡话也无可厚非,但是我特别讨厌一拨去了几个国家看过几个旅游景点给人家端个几天盘子复印过几份文件回来就教训中国人该怎么思考怎么生活的人。比如说吧,我长期读一份刊物,这份刊物以评论为主,几乎每个主题都是先说一下国内的什么现象,然后说一下国外的见闻,最后再说差距,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人有问题。或者是先说一下最近哪个国际友邦人士感到惊诧了,比如一篇文章是这样开头的:“我的美国搭档詹姆斯特别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假名牌,在美国人看来,购买和制造假名牌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说完美国搭档的惊诧,然后就开始“兄弟在英国的时候”,大意是说英国有跳蚤市场,很多人会把自己家的东西拿到跳蚤市场上买卖,但是绝对不会在那里出售假冒伪劣的东西;最后进行一下“人种”比较,中国人不如外国人诚信。真有意思,去秀水看看,在那儿买假名牌的外国人也不少!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种不负责任的比较比比皆是——比如说拿美国一个“9·11”救人英雄和国内一个不敢见义勇为的领导干部比较,得到结论美国人勇敢中国人冷漠;拿美国的比尔·盖茨跟中国农村的一个土大款比,然后说美国富人有层次中国富人素质差。前两天,在一个私人聚会上,碰到一个“海归”,只要开口就是“我在美国的时候”,更可恨的是,无论他说什么,说到最后一定有一句“美国就不这样”。
实际上我们知道他在美国干什么,我们不会因为他在美国干什么而嘲笑他,即使他在美国就是一个国际民工,给人家端盘子搞卫生,我们也觉得没什么,但是我们讨厌他的是,为什么非要回来装做是什么BOBOS,或者IF(国际自由人),好像他就代表了美国一样,是美国总统派来教育中国人民的。
当然,我称他们为国际民工的时候,并不是对民工有什么歧视,我觉得民工很好,没有民工,伟大的首都怎么可能如此日新月异?再说我听说真有一些民工回到家乡以后,为家乡的脱贫致富做了很大贡献;但是假如有那么几个民工,回到家乡,假装忘掉家乡话怎么说了,而且还总是指指点点说:“北京就不这样”,“我在北京的时候”,“我认识的北京人怎样怎样”,你是不是会觉得有一点点可笑?
很多年前,我在农村采访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农民问我是不是天天吃烤鸭,我说没有啊;他就疑惑地望着我问我到底是不是从北京来,我说真的是。后来才知道他的消息来源——他们村上有一个去北京郊区填鸭厂联系过业务的小伙子,回来以后就跟全村百姓说——北京人不吃别的,就是鸭子,还声称自己在北京的时候天天吃烤鸭,好吃,香!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我认识的或我不认识的国际民工,你们在异国他乡辛苦了,祝你们岁岁平安,圣诞快乐。
前一篇:说谎之前要打一打草稿
后一篇:中关村 VS C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