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云晓
孙云晓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041
  • 关注人气:83,17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瘾虽多却并非洪水猛兽网络不是罪魁祸首

(2009-10-12 14:00:48)
标签:

孙云晓推荐

文化

分类: 为您服务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卫生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专家们把关注点聚焦于近来频频见诸报端的青少年网络成瘾以至出现人身伤害的极端性案例。相对而言,他们更愿意把这个危言耸听的“社会问题”,看成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社会现象”。针对网瘾诊断标准的问题,中国卫生部疾控局副局长孔灵芝在卫生部1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国际和国内都没有明确地将上网所谓的网瘾作为独立的精神障碍的诊断。

  孔灵芝介绍,这是一个正在研究的问题,中国现在也在研究之中,没有把它作为精神障碍的特有诊断。但是在解决遇到一些具有症状的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各国包括国内都是采取对症治疗的办法,比如一些孩子或者成年人,本身就有焦虑、抑郁或者情感冲动的障碍或者问题,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按照精神病学的诊断方法,对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同时,孔灵芝说,目前卫生部并没有批准哪一家医疗机构专门治疗网瘾。因为现在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网瘾成了洪水猛兽。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高文斌副研究员说,从最近完成的《信息时代青少年生活方式调查》来看,身处信息时代的我国青少年,生活方式总体良好。“在互联网非常普及的时代,一个青少年如果不上网,同样会成为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专家对此开出的“良方”是,快快为青少年建立一个多维评价体系!

“低龄化”成网络过度使用标志

  “‘互联网成瘾’等名词,最早是由美国提出来的。这个从国外引进的概念,更多从临床症状或是疾病分类角度考虑,不足以涵盖大面积的青少年上网人群的其他问题。”即便如此,在过去几年中,对于我国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特点,国内心理学研究人员还是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低龄化。

   “美国的主体问题人群比中国整整大了一个心理发展年龄段。”据心理专家介绍,我国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人群,和国外相比数量明显偏多。“我国青少年主要是在青春期年龄段,成为网络使用过度的代表人群,而欧美国家则是青春期后期。从年龄和心理发展来讲,不是一个发展阶段的人群。”

    此外,无论是亚洲国家还是欧美国家,在互联网使用内容的集中性方面,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比如,我国“网络少年”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和娱乐(具体到游戏)有关的网络使用上。而在国外,互联网游戏是造成“网瘾”的一个原因,但排不到第一位。

单一价值取向产生“网络少年”

    接触过“虚拟空间”的“玩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随着在网游中不断升级,在格斗中成为众星捧月的英雄,或在某个社区被尊崇为“大佬级人物”……由此而来的快感常常让人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当一个尚不谙世事,缺乏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的青少年在现实中遇到挫折,虚拟世界中的满足体验,恰恰能置换现实中的挫败感。”

高文斌告诉记者,个体或者整群的青少年出现问题,与网络本身、家庭、社会和青少年个人都有关系。但从大部分过度使用网络的青少年身上可看到,单一价值取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评价,包括鼓励和批评。但现在人们对青少年的评价更多取决于他在社会、学校中的表现,有明显的‘单一价值取向’。”不少家长平时和孩子交流聊天,只对诸如“班里同学得了高分、获了奖”之类话题感兴趣,而对孩子提出“今天空气质量很差”之类与学业无关的话题嗤之以鼻,甚至为此对孩子动怒;而一个孩子如果在“传统评价”方面的表现长期得不到充分认可时,自然会将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在这个转向过程中,很多青少年选择了最便捷、最便宜的互联网。

“多种营养渠道”助孩子健康成长

   “一个人成长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撑,包括心理发育。”高文斌认为,互联网和其他诸如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以及更靠前的亲子交流等,都是青少年正常获取心理发展的途径。“如果其中有一些途径无法顺畅发展,可能就会影响他的自我多维度评价,逐步转向单一评价。”

   在专家看来,如果一个孩子开始自觉地建立单一倾向性评价,并以此考量自己,他可能只会通过唯一的某个途径获取心理发展的要素。比如,对互联网比较沉迷,他就可能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互联网中,从中获取心理所需要的成就感、被尊重等。

  “正因为网络易得易取,所以成为孩子注意力转移途径中重要的一种。”心理专家分析,如果孩子没有把他的所有精力投入到互联网中,而转投到其他体育活动或文艺活动中,一旦“使用过度”,同样会变得孤立而非健康发展。“甚至于亲子交流如果成为‘主要营养’获取来源的话,青少年长大过程中也会极度依赖家庭,不会走入社会。”

“无论如何,网络并非罪魁祸首!”一如大多数健康成长的孩子,不是因为他不上网,而是因为均衡的生活方式和“多种营养渠道”,让他学会了自我管理调节。专家在会上呼吁,“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拓展空间,努力为孩子建立多维评价体系中,这才是真正需要重视的问题!”

文汇报驻京记者 王乐(文汇报200910月1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