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所谓的教育活动表面看起来热闹非凡,实际上只是图形式、走过场,甚至是故意做表面文章,这对学生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那些徒有其表的“教育活动”,甚至会培养出只说不做或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我们必须杜绝这样的“教育活动”。
教育必须从尊重开始
●孙云晓
谁是校园的主人?这并不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学生和教师都是校园的主人,这恐怕是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教师几乎人人脱口即出、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熟语”。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学生是校园的主人,我们究竟是仅仅把它理解成一个概念呢,还是确实把它当成教育行动的一个准则?这其实是一个分水岭——我们是否真正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由此就可以区分得一清二楚。
而所谓现代教育理念,其核心就是“尊重”二字。
2005年11月在秦皇岛举办的“‘以尊重为价值导向,改变教育行为’教育行动论坛”,让我深深地思考这一问题。12年尊重教育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就是确立了“尊重”的价值。
何为尊重呢?课题组负责人闫玉双老师作了如下解释——
尊重指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教育的内涵是:尊重教育规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规律去实施每一项教育行为;尊重学生个性,营造民主、平等、和谐、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去培养学生。
恰巧,在这次会议上,北京燕山星城中学马春红老师的发言(与王金玲老师合作),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浓厚兴趣。马老师以活生生的教育实例,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了尊重教育的精髓,并感受到尊重教育的巨大魅力。
星城中学是燕化公司最大的一所新建子弟学校,学校所在的星城社区是北京市文明社区。2004年,北京燕山教委把申办北京市校园环境示范校的任务,交给了星城中学。显然,这是一个光荣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怎样完成申办任务呢?若按习惯的做法,无非是召开动员大会——层层下达任务指标——制定各项标准和规范——反复检查督促——天天打扫卫生——到处种花种草,在热热闹闹中“完成任务”。但这一次,星城中学的领导们多了一些思考:环境变美究竟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申办示范校才要美化环境吗?如果这样,申办后问题依旧怎么办?他们又思考了另一个问题:学生在申办过程中处于什么位置?仅仅是被规范、被要求吗?
星城中学是尊重教育的实验学校,促使领导层思考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头脑中已经树立的尊重理念。因为懂得尊重,他们明白,申办示范校不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学生也不是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工具;而美化学校环境,应该是全校师生的内在需要——谁不希望在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呢?如果在美化环境、申办示范校的活动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那么,这样的示范校即使评比下来,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也没有太大意义。于是,他们决定改变旧的思路,采取“申办示范校,学生做评审”的新方法:让学生做申办示范校的主人。
实践证明,学生当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这种潜力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奇迹。
当星城学校的老师们把有关情况告诉学生后,全校学生热情分外高涨,因为他们早就渴望绿草如茵、花木繁茂、幽美怡人的校园环境了。他们主动查找学校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有些垃圾没有倒进垃圾箱内、有人在墙壁上乱涂乱画、有人破坏公物等,总共100多条。学生的热情与认真远远超出了老师们的想象,就连墩布溅到墙壁上的污点、暖气壁里的废纸,也未逃过他们的眼睛。
面对如此众多的问题,还要不要申办校园环境示范校?校领导又把决定权交给了学生。得知如此重大的一件事情可以由自己做主,全校学生的热情一下子沸腾了!因为在此之前,如此重大的问题还从来没有让他们做过主呢!于是,主人公的心态油然而生。同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赞成申办者很多,不赞成申办者也有不少理由,但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大家都是为了维护学校的荣誉。在这一争论中,学生的角色悄悄地发生着转变——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最后,还是赞成申办成了多数学生的共同心愿,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去说服不愿申办的同学,甚至主动找老师拉“统一战线”。
常听不少单位员工抱怨说:“都说我们是主人,其实在单位我们是边缘人,什么事情也轮不到我们说话。”是的,学生也一样,只有真正拥有参与权和决策权,才有可能学会关心,学会参与,学会负责,才有可能成为校园的主人。这次,星城中学的学生找到了“做主人”的感觉,他们不再是为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而“干活儿”,而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现实。内心的激情一旦迸发,他们的目光便被共同的目标紧紧吸引了——他们处处关心校园环境,不断提出优化校园环境的合理化建议,如:校园走廊悬挂的画像多年不变,需要更换新版名人画像,添置新的艺术作品;学生中不少好的美术作品值得全校师生分享,应把历次摄影、绘画比赛中同学们的获奖作品展示出来,等等。学校马上采纳了这些积极建议,更新了校园走廊上悬挂的艺术作品,同时为学生美术作品提供了展示园地。
眼看着自己的建议变成了现实,全校同学倍受鼓舞。他们继而又提出19项建议,如:墩布须滤干后方可使用,废纸须装入塑料袋内集中处理等。以前曾经有过塑料瓶堵塞下水道的情况,为此学校作出了不许学生带塑料瓶到校的规定。在申办过程中,学生对这一规定提出质疑,指责校领导拿少数同学的不良行为惩罚全体学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不便。有一个班的学生趁机发出“收集塑料瓶,废品变班费”的倡议,立即得到广泛响应,从此,塑料瓶堵下水道的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
学校的环境变美了,同学们又发现了新问题,教师中还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如有些老师乱倒茶渣、乱丢烟头、骑着自行车进校门、听到学生问好不理不睬……恰逢教师节来临,各班同学在给老师写感谢信的同时,对这些不文明行为委婉地提出了批评建议,还给老师送去自制的烟灰缸、倒剩茶的铁桶等用具。学校也及时向老师们提出:学生行动起来了,老师该怎么办?老师们先是吃惊、继而欣喜地发现,那些过去被自己教育的学生,如今开始反过来影响和教育自己了!
在申办示范校一年多的时间里,学生比老师还要着急,总向老师们询问:“申办下来了吗?申办下来了吗?”
马春红老师在发言中激动地说:“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只因为教育者改变了思维方式,改变了教育理念——由把学生当做完成任务的工具,变为一切工作都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
终于,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申办北京市校园环境示范校的目标实现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校的校园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也在为共同目标而履行责任、参与决策的过程中迅速成长,他们爱护环境的观念更强了,对学校的感情越发深厚,对集体的荣誉越发珍视。马春红老师最后说:“我们的体会是,只有学校把学生当主人,学生才能做主人,也才能激发起内心的热情和创造欲。”
我在大会点评中,对星城中学的做法给予特别高的评价,原因在于他们尊重了儿童的参与权。而参与权,正是18岁以下儿童的四大基本权利之一。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2条规定:“缔约国应确保能够形成自己看法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儿童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重视。”星城中学的做法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他们对学生的尊重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也就是说,对于学校里与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决策,他们不仅给学生形式上的参与机会,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注意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与学生平等讨论问题,并且真正采纳学生的意见。这样的尊重,不仅体现了教育过程的民主化,而且完全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几乎可以说达到了完美和极致。因此,这一个案有可能成为儿童参与的经典个案。
星城中学的做法对于每一位教育者都是一个深刻的启示:不要以为凡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就一定有积极意义。必须看到,有些所谓的教育活动表面看起来热闹非凡,实际上只是图形式、走过场,甚至是故意做表面文章,这对学生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那些徒有其表的“教育活动”,甚至会培养出只说不做或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我们必须杜绝这样的“教育活动”。
北京一位小学校长对我说:“人为两个字合起来是个伪字,过度‘人为’的教育就是伪教育。”从一定角度来说,我赞成他入木三分的见解。所以,我认为,教育必须从真正的尊重开始。
(原载《河南教育》2006年3期 责编 若洋)
教育必须从尊重开始
●孙云晓
谁是校园的主人?这并不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学生和教师都是校园的主人,这恐怕是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教师几乎人人脱口即出、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熟语”。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学生是校园的主人,我们究竟是仅仅把它理解成一个概念呢,还是确实把它当成教育行动的一个准则?这其实是一个分水岭——我们是否真正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由此就可以区分得一清二楚。
而所谓现代教育理念,其核心就是“尊重”二字。
2005年11月在秦皇岛举办的“‘以尊重为价值导向,改变教育行为’教育行动论坛”,让我深深地思考这一问题。12年尊重教育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就是确立了“尊重”的价值。
何为尊重呢?课题组负责人闫玉双老师作了如下解释——
尊重指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教育的内涵是:尊重教育规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规律去实施每一项教育行为;尊重学生个性,营造民主、平等、和谐、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去培养学生。
恰巧,在这次会议上,北京燕山星城中学马春红老师的发言(与王金玲老师合作),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浓厚兴趣。马老师以活生生的教育实例,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了尊重教育的精髓,并感受到尊重教育的巨大魅力。
星城中学是燕化公司最大的一所新建子弟学校,学校所在的星城社区是北京市文明社区。2004年,北京燕山教委把申办北京市校园环境示范校的任务,交给了星城中学。显然,这是一个光荣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怎样完成申办任务呢?若按习惯的做法,无非是召开动员大会——层层下达任务指标——制定各项标准和规范——反复检查督促——天天打扫卫生——到处种花种草,在热热闹闹中“完成任务”。但这一次,星城中学的领导们多了一些思考:环境变美究竟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申办示范校才要美化环境吗?如果这样,申办后问题依旧怎么办?他们又思考了另一个问题:学生在申办过程中处于什么位置?仅仅是被规范、被要求吗?
星城中学是尊重教育的实验学校,促使领导层思考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头脑中已经树立的尊重理念。因为懂得尊重,他们明白,申办示范校不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学生也不是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工具;而美化学校环境,应该是全校师生的内在需要——谁不希望在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呢?如果在美化环境、申办示范校的活动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那么,这样的示范校即使评比下来,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也没有太大意义。于是,他们决定改变旧的思路,采取“申办示范校,学生做评审”的新方法:让学生做申办示范校的主人。
实践证明,学生当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这种潜力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奇迹。
当星城学校的老师们把有关情况告诉学生后,全校学生热情分外高涨,因为他们早就渴望绿草如茵、花木繁茂、幽美怡人的校园环境了。他们主动查找学校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有些垃圾没有倒进垃圾箱内、有人在墙壁上乱涂乱画、有人破坏公物等,总共100多条。学生的热情与认真远远超出了老师们的想象,就连墩布溅到墙壁上的污点、暖气壁里的废纸,也未逃过他们的眼睛。
面对如此众多的问题,还要不要申办校园环境示范校?校领导又把决定权交给了学生。得知如此重大的一件事情可以由自己做主,全校学生的热情一下子沸腾了!因为在此之前,如此重大的问题还从来没有让他们做过主呢!于是,主人公的心态油然而生。同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赞成申办者很多,不赞成申办者也有不少理由,但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大家都是为了维护学校的荣誉。在这一争论中,学生的角色悄悄地发生着转变——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最后,还是赞成申办成了多数学生的共同心愿,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去说服不愿申办的同学,甚至主动找老师拉“统一战线”。
常听不少单位员工抱怨说:“都说我们是主人,其实在单位我们是边缘人,什么事情也轮不到我们说话。”是的,学生也一样,只有真正拥有参与权和决策权,才有可能学会关心,学会参与,学会负责,才有可能成为校园的主人。这次,星城中学的学生找到了“做主人”的感觉,他们不再是为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而“干活儿”,而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现实。内心的激情一旦迸发,他们的目光便被共同的目标紧紧吸引了——他们处处关心校园环境,不断提出优化校园环境的合理化建议,如:校园走廊悬挂的画像多年不变,需要更换新版名人画像,添置新的艺术作品;学生中不少好的美术作品值得全校师生分享,应把历次摄影、绘画比赛中同学们的获奖作品展示出来,等等。学校马上采纳了这些积极建议,更新了校园走廊上悬挂的艺术作品,同时为学生美术作品提供了展示园地。
眼看着自己的建议变成了现实,全校同学倍受鼓舞。他们继而又提出19项建议,如:墩布须滤干后方可使用,废纸须装入塑料袋内集中处理等。以前曾经有过塑料瓶堵塞下水道的情况,为此学校作出了不许学生带塑料瓶到校的规定。在申办过程中,学生对这一规定提出质疑,指责校领导拿少数同学的不良行为惩罚全体学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不便。有一个班的学生趁机发出“收集塑料瓶,废品变班费”的倡议,立即得到广泛响应,从此,塑料瓶堵下水道的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
学校的环境变美了,同学们又发现了新问题,教师中还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如有些老师乱倒茶渣、乱丢烟头、骑着自行车进校门、听到学生问好不理不睬……恰逢教师节来临,各班同学在给老师写感谢信的同时,对这些不文明行为委婉地提出了批评建议,还给老师送去自制的烟灰缸、倒剩茶的铁桶等用具。学校也及时向老师们提出:学生行动起来了,老师该怎么办?老师们先是吃惊、继而欣喜地发现,那些过去被自己教育的学生,如今开始反过来影响和教育自己了!
在申办示范校一年多的时间里,学生比老师还要着急,总向老师们询问:“申办下来了吗?申办下来了吗?”
马春红老师在发言中激动地说:“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只因为教育者改变了思维方式,改变了教育理念——由把学生当做完成任务的工具,变为一切工作都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
终于,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申办北京市校园环境示范校的目标实现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校的校园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也在为共同目标而履行责任、参与决策的过程中迅速成长,他们爱护环境的观念更强了,对学校的感情越发深厚,对集体的荣誉越发珍视。马春红老师最后说:“我们的体会是,只有学校把学生当主人,学生才能做主人,也才能激发起内心的热情和创造欲。”
我在大会点评中,对星城中学的做法给予特别高的评价,原因在于他们尊重了儿童的参与权。而参与权,正是18岁以下儿童的四大基本权利之一。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2条规定:“缔约国应确保能够形成自己看法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儿童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重视。”星城中学的做法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他们对学生的尊重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也就是说,对于学校里与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决策,他们不仅给学生形式上的参与机会,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注意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与学生平等讨论问题,并且真正采纳学生的意见。这样的尊重,不仅体现了教育过程的民主化,而且完全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几乎可以说达到了完美和极致。因此,这一个案有可能成为儿童参与的经典个案。
星城中学的做法对于每一位教育者都是一个深刻的启示:不要以为凡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就一定有积极意义。必须看到,有些所谓的教育活动表面看起来热闹非凡,实际上只是图形式、走过场,甚至是故意做表面文章,这对学生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那些徒有其表的“教育活动”,甚至会培养出只说不做或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我们必须杜绝这样的“教育活动”。
北京一位小学校长对我说:“人为两个字合起来是个伪字,过度‘人为’的教育就是伪教育。”从一定角度来说,我赞成他入木三分的见解。所以,我认为,教育必须从真正的尊重开始。
(原载《河南教育》2006年3期 责编 若洋)
前一篇:我们应避免重蹈日本教育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