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为“亲密之侣”的惟一路途

(2007-11-30 16:13:24)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两性话题

爱情

文化

谈天说地

八卦传闻

分类: 八卦下
控制你的爱情,不然它就控制你—— 
吴娟瑜:不做爱情的奴隶
成为“亲密之侣”的惟一路途

  

 

画眉:张爱玲说过,女人在一起,无非“谈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为什么女人对男人总多怨言?

吴娟瑜:这是对男人不够了解造成的。通常男人有三种情感特质:

1,  Fast:追求对方的时候追的很急很快,很热诚,甜言蜜语很多。

2,  Flight:逃走。到两人比较亲密时,男方会出现逃避现象,不再会嘘寒问暖、体贴对方需求,女人自然很失望。

3,  Free:渴望自由。希望女人做“风筝情人”,收一收,放一放,让他有呼吸、交友等的自我空间。

 

同时,女人也有对应三种情感特质:

1,  Slow慢慢来。女人在情感上的回应比较慢。

2,  Self-talk自言自语。发现男人不像追求的时候,会耐心听自己说话,于是开始自言自语:“他好像爱我,又好像不爱我……”

3,  Security安全感。希望先生跟她在一起时,能给予幸福保障。

 

——由以上分析很容易可以看出,男女双方的情感轨迹是完全不相呼应的。因为不懂男人在想什么,所以太多女人到第二个阶段就傻眼。所以我常说,想要跟男人好好相处,首先一定要有收放自如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来带动两个人的情感状态,而不是迎合,否则当然会委屈。在两性关系中,女人最重要的既不是所谓性感也不是所谓美丽,而是要有情感自主能力,他爱你,你很好;不爱你,你也很好。

 

 

画眉: 都说距离产生美,很多现代女孩为保全这种“距离美”,而特意拉开彼此距离,跟刻意亲密无间一样,结果适得其反。这种距离应当如何拿捏?

吴娟瑜: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感觉距离和视觉距离等。

在时间距离上,最好维持两三天不见面,让彼此在不同的环境、心情里开创一些个人成长的内容。

空间距离则最好维持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的车程,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感觉距离,则是如何使两个人即使不见面,仍保有亲密的联系,比如通过电话或网络。

视觉距离就是两个人见面时,应避免正面对坐,以免造成紧张的对峙局面,最好侧面而坐。开口说话前不妨用一两分钟时间微笑关切地看着对方,使爱的能量迅速传向对方。

掌握好以上这些,就能创造80%的亲密感。

 

 

画眉:很多女孩子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昨天你还好好的,今天便绝情而去?

吴娟瑜:因为她们多半停留在以前的感觉里,甚至定格在当初使她们动情的那个场景中,可以说她们分身了,不愿意接受此时已经完全不同的对方,盛怒之下她们甚至会慨叹:“我们怎么就不能回到从前,为什么你不能像从前那样对待我?!”

时光总是在变的,刻舟求剑从来是笑话,我们必须换一种全新的眼光和心情去迎接生命中的伴侣,活跃在每一天全新的成长和分享里,就会发现我们的亲爱竟然也在以全新的欢喜的姿态迎接我们。

 

画眉:人的一生多少早晚,都会遭遇分手吧——如何使分手痛苦降到最低?

吴娟瑜:基本原则如下:

1,  嗅觉要灵敏。假如对方经常爽约,言辞、眼神闪烁,已是分手前兆。

2,  提前评估。要养成评估双方相处状况的习惯,如果对方不错,我们应该注意调整相处技巧和态度;如果对方不敢遵守承诺、承担责任,趁早收山得好。

3,  反问法。无论如何不要露出“哀求”意味,否则会“证明对方决定正确”。没有人喜欢长期和一位喜欢“自贬”的人相处。一个看不到自己好的人,是没法在两性关系上取得自尊和平衡的。最好的反应是反问:“这是你心底最想要的选择吗?”然后冷静地听对方解释。

还有就是:记得祝福对方,不妨远离电话,重回交谊圈,加倍爱自己,等等。

 

 

画眉:人,特别是女孩子的情感很容易受原生家庭影响,如果原生家庭在情感方面问问多多,怎么来解脱自己少受伤害?

吴娟瑜:很多女孩子会想到帮助父母解决问题,其实长辈的事应该由长辈自己处理,我们个人不要涉入太深,否则会跳不出来。

上回有一个北京女孩问我,她妈妈离异后经常对她说:“不要找男人,他们都骗你。”结果信还是不信爱情,两种力量拉扯得她很痛苦。所以我们必须有很深地自我觉察,要学会找到正面力量来成长,你要郑重而温和地和妈妈说:“妈妈,谢谢你的好意,但每次你讲这个部分我都会很痛苦,请你不要再讲了。”你要讲出你的感觉(Feel),说出你的需要(Need),一次又一次,直到妈妈听懂。这种态度在对待两性关系以至亲子关系上也是必需的——事实上,这几乎是成为“亲密之侣”的惟一路途。

(节选)

  

(吴娟瑜:美国印地安纳波利斯大学应用社会学硕士,著名培训师及专栏作家,台湾地区泰山文化基金会董事。凭借丰富的肢体语言、风趣活泼的授课风格,在情绪管理、压力管理、沟通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领域独树一帜,经常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讲。著有《不做情绪的奴隶》、《商务沟通与人际关系拓展》、《快乐哲学》、《女性成长学》、《亲子成长学》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