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每周书 |
——读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
在世界上的每一座都市,不知有多少精典作品以这样一句话开头。由此派生出的忧伤、焦虑、痛苦、激奋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无数灵感,却是现实中的我们日渐不能承受之重。如果说在世袭贵族制度下,即使生活困顿,农夫们仍然能够相对安于自己的身份,是因为他们以为此乃“生来注定”,那么,在“人的社会地位只与每一代人的自身成就相关,特别是他们在经济方面的成就”的今天,那些“未获成功者要(对自己或别人)回答,为什么他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优秀、聪明和有能力的”,却仍然不够富有,无疑“变得更为棘手和痛苦”。
不,仅仅用“势利”或“脆弱”来形容他人或自己的如此刻薄与狭隘是远远不够的。在本书“中文版序言”中,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笑吟吟地对我们说着冷冰冰的实在话:“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情冷暖:当我们平步青云时,他人都笑颜逢迎;而一旦被扫地出门,就只落得人走茶凉了。”——没错,日复一日,我们思考得殚精竭虑、演说得口干舌燥、工作得鞠躬尽瘁,最终追求的其实是显耀的身份为我们赢得的“爱”,纵然这种“爱”是几乎是明目张胆地伪善着。托尔死泰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的死》就一针见血地剖析了这一点:大法官伊里奇可谓城中大名鼎鼎显赫人物,他装修一流的豪华公寓里自然往来无白丁,然而,当他忽然身患绝症,才发现他一直在自欺欺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需要的”不过是他的“身份”:同事在想一旦他死后自己就可以顶缺,妻子惟一担心的是死亡抚恤金的数额,而女儿则烦躁父亲的葬礼将影响她的婚礼日程……
或者只有死亡的力量才得使我们的思维暂且减少世俗的成分,但是,当然,伧俗如我们,于此与其说是舍不得,不如说是当不起。那么,还是让我们来读一读德波顿的书吧。这个生于1969的剑桥毕业生绝对衬得起“才子型作家”的美誉,在这本书中,他不仅由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政治各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种足以令绝大多数人焦躁不安的“精英崇拜制度”的来龙,更殷切地为我们指明了其去脉——这本书的整个“第二部分”便名为“解决方法”。当然,正如作者所述,即使理解了这种“在社会地位和人的价值之间完全画上等号”制度的虚伪性,也“并不能奇迹般地消除身份理想所能导致的诸多忧虑”,但至少,理解“将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我们可以藉此“改变或者挑战社会理想,从而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是的,想要触摸幸福女神的足尖,我们就必须记住:世界上绝非只有法官或者牙医的生活方式,才能证明生活的成功。
《身份的焦虑》,(英)阿兰·德波顿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3月,定价21.00元
精彩语录:
人们追求奢华,与其说是出于贪欲,倒不如说是源于一种情感上挥之不去的心结。往往是那些担心被人看不起的人,为了使自己不会显得太过寒碜,才会添置这样一件特别的家具,藉此传出一种信息:我也应该得到尊重!
我们应该停止赋予如金钱般随机分布之物以一定的道德涵义;我们应该割断人们习惯地在财富和美德之间建立起的教条式的联系——而且我们开始对他人进行判断之时,应该尽力确保把脚上的高跷(仆役成群,身居漂亮官邸,施展巨大影响,拥有巨额收入……这一切可能都是他的身外止物,而不是他自身之物)去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