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屋:山东孝堂山郭巨墓画像石石祠

标签:
杂谈 |
分类: 石刻造像 |
国庆节与友人驱车前往孝里镇孝堂山,赏析最古老的地面建筑及石上汉画像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祠西山墙外壁,刻有一篇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陇东王感孝颂》。额题“陇东王感孝颂”为篆书两行,颂文为隶书。
汉画阴文线条,再现了两千年前山东地区的社会风貌和达官显贵的生活状况,是一幅珍贵而又生动的历史画卷。石祠三面墙壁和三角石梁上,刻有精美的汉画,刻法是在平滑的石面上,用阴线刻出画像,部分采用凹入平面刻法。北壁壁画正中,是3座高大的2层殿堂,旁有亭阁式阙门,殿堂内务有朝拜参谒图像,楼上各坐一排人物。殿堂下方,有人物和车马行列,上列是孔子见老拥故事,下列是车骑队伍,计?辆,乘骑6匹,躬身迎送者各1人。左起第一辆车,上刻“二千石”3字。汉朝官员的等级,按俸米计算,地方最高长官是“二千石”,可见车内乘坐的是一位高级官员。殿堂高大,门前车骑如云,显示出死者生前社会地位的显赫。殿堂上方的车骑巡行行列,与东西墙壁画同一水平线上的车骑图相互衔接,行进方向一致,实为一体,形成一幅横贯全室的庞大车骑巡行图。整个画面长达8米,计有各类人物117人,其中乘车者17人,御者8人,步卒17人,骑士60人,乘骆驼者2人,骑象者3人,迎宾者10人,车8辆,马74匹,骆驼和象各1头。其中北壁左端一辆华盖四马车,上方刻“大王车”字样,车前有鼓乐车导引,说明车中乘坐者是一位高贵的王者。东墙壁画右端,有两列人物共10人,面向车骑迎接,最前一人头上方有一“相”字。按汉朝制度,当时封在各地的诸侯王,不得过问政事,政事有中央派去的“相”负责处理。今济南地区,汉时曾设有济南国和济北国。济北国在长清、平阴一带,因此,据推测,石祠主人应是汉济北王中的一个。东墙壁画上端的三角部分,蛇尾人身手中持矩的是伏羲,持弓坐于屋下的是东王公,周围还有乐人、鼓车、带镣的罪人等。下半部分,有历史故事、庖厨、乐舞、车猎、投谒等多种图像。庖厨图,有井有灶,牛、羊、犬、豕、鸡、鸭、鱼、兔俱全,厨夫忙碌操作,锥牛、宰羊,一片紧张准备景象。乐舞杂技,有建鼓舞、弄丸、高竿倒挂等演出节目。西墙壁画上端的三角部分,是人首蛇尾的女娲,手中持规。西王母凭几端坐,近旁有手拿灵芝草的仙人、捣药的玉兔、三足鸟和九尾狐。下半部分,表现的是战争、献俘和围猎图景。战场上,胡汉两军对垒,张弓飞矢,人马奔驰,断头坠马,追亡逐北,战斗十分激烈。围猎图中,狩猎者或荷筚(捕鸟兽的网具)而行,或驱遣鹰犬,或举矛刺兽。陷入重围的虎、豹、鹿、兔惊慌万状,四处奔窜,画面表现的是对功业、胜利的赞颂,是对自然征服者的赞歌。三角石梁东壁画像,正中是升鼎的故事,据《金石志》引《南越书》云:“熙安县山下有神鼎,天晴水澄可见,刺史刘道锡使人系其耳牵之,耳脱而鼎乃沉,执(yin)者莫不疾耳,盖尉陀之鼎也”。此画是打捞尉陀鼎的情形。在河岸的人头兽、人头鸟,象是《山海经》里说的神奇禽兽,其引弓射鸟者正是象征后羿射日的故事。三角石梁西壁,画的是在一座桥上发生了坠车的故事;石梁的底面是一幅星辰日月图。另外还有一块后补的画像石,上面画的是飞龙和类似猿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