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区文化植入的五个节点
——武隆天坑寨子文化旅游项目调研手记
张春林/文图
2016年5月10日上午,四川外国语大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春林教授(@歌乐行者)在武隆县文化委领导陪同下对天坑寨子文化旅游项目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张春林教授发现,天坑寨子景区在文化植入方面抓住了五个节点,有效进行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节点1:景区自身要有优质的旅游资源
武隆天坑寨子景区内有两个举世无双的姊妹天坑(中、下石院天坑),景区集雄、奇、峻、秀、幽、绝等特色于一体,自然环境优美、壮观,是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外景拍摄地。
中石院天坑是目前世界上口部面积最大的圆形天坑,天坑地势顺地层倾向往东南倾斜,侧坡上生长有杉树和青冈等林木,坑底分布有梯田,缓坡处建有村落,游走在深邃的天坑内,鸟语花香,别有洞天,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中石院天坑发育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地层中。
中石院天坑俯看
节点2:丰厚的本土文化资源
天坑寨子住着50户土家原住民,原始的土家族村落、特色建筑、民间艺术、民间习俗保护完好,民族风情尤其浓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保护传承基地。
节点3:精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土家吊脚楼(土家吊脚楼建造技艺)、西兰卡普(土家族织锦技艺)、土家打镏子(古老、独特的民间打击乐)、土家族梯玛神歌、土家族毛古斯舞、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咚咚喹”(结构奇特的吹管乐器)、土家族哭嫁歌等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这些在天坑寨子都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
节点4:植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吻合
天坑寨子的原住民是土家族,本土的土家族文化得到比较好的保护和传承,而植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土家族文化,虽然部分内容在景区可能表现得不是很充分,但是通过文化植入,让游客对土家族文化有了更完整的了解。
http://s5/mw690/001j0Y7vgy71EDGTpVWf4&690
土家族上刀山节目表演
节点5:目标景区与其他景区的整合营销
武隆天坑寨子文化旅游景区地处重庆市武隆喀斯特世界遗产核心地,是武隆喀斯特旅游区(5A级旅游区)的重要景区(点)之一。天生三硚、龙水峡地缝、印象武隆等武隆喀斯特景点已经在国外内已有广泛影响,新开发的天坑寨子与这些景点比邻,有助于借力前期景点营销新开发景点。
小结:
这些年,武隆的旅游搞得不错,但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方面,而对文化的挖掘还不够,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还很不充分。可以说,就旅游而言,武隆不缺客源,特别是旺季,部分景区爆满现象更是时有发生。不过,游客在武隆停留时间还不够长、消费量也不够大,而弥补这一缺陷的有效手段就是文化植入,做出旅游业的深度和厚度。而且,武隆本身也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