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脑联盟,共话创造
(2012-04-24 15:20: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心所语 |
手脑联盟,共话创造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陶行知
用心阅读了《走近陶行知》一书中的专题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后,颇有感触。作为教育家, 陶先生著述丰厚,言论精妙,他的许多观点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交相辉映,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位伟人,教育史上的一位奇人。
新课标特别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与陶行知先生谈到的“创造的教育”是不谋而合的。陶先生认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然单独的行动、思想也是不能创造的。就如中国的农民耕种的方法,几千年来,除了少有的改良外,其余的都是墨守成规,毫无创造。另有许多书呆子,尽管书读得不少,却也不能创造。因此说,所谓的创造,是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有一次我的带着学生抬报纸,绳断了。我让学生把报纸捆好。结果四个男生都摇头说:“不会。”我突然较起真来,非得让他们来做。在我的坚持下终于有一位男生挺身试试。最终还是我出手帮助才完成。
再有,我办公室的门锁是比较旧式,一般情况办公室的们总是关着的,因为交作业的缘故,经常有学生进入。每次有学生要进来,他们一般也都较有礼貌地敲门,因办公桌与门有一定距离,自己又忙于公务,我总让他们自己开门。可等了半天,学生把门锁转来转去,无论我怎么提示,就是开不了。无奈,只得我起身开门。然后站在边上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开门——先向右扭动,再推一推就行了。而后让学生试着打开,试了几次,终于打开。
杨振宁先生曾不无遗憾地说:“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年轻的你,是否有所感触呢?
无数事例向我们证明了“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实际上,每一天我们都有实践的机会,都可以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只是应当迅速行动起来。上天绝不帮助坐而不动的人。例如,学校的综合实践课就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我们老师只要引领得法,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意提高。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孩子不但有力量,而且具有创造力。陶先生的那首小诗“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杰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便是有力的证据。
当然,如果我们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就可以对他们的创造力予以适当地培养。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更多奇迹。手脑联盟,创新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