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版“以物换物”拒绝空洞的抒情
●本期主题以物换物持续流行
城市里处处充满交换原则,有人愿意为了一亿元而变成一个白痴;有人愿意学麦克·唐纳用一枚红色的曲别针换一套双层公寓一年的使用权;也有人愿意用一箱王老吉去换一盒香港大班冰皮月饼。台湾文艺电影《第36个故事》里“以物换物”的故事似乎已在深圳“现实”上映。不仅是电影,生活中可能每个人都曾面临相似的物质追问,“如果可以选择,你会把学费拿来念书,还是环游世界?”其实,在多数深圳人眼中,念书是现实目标,环游世界则是白日梦。生活中到底有多少机会能让你遇到电影中那样文艺、清新和乌托邦式以物换物的人。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属性和独特气质,人们“以物换物”的内容能够体现城中人的价值取向和文艺标准。也许,深圳人的追求不够文艺,但物质未必就如想象中那样不堪。
本土换物显示物质比文艺靠谱
“事情常是这样,不会按照你的意思走。在这个城市里,一定有人少了骨瓷,也一定有人多了骨瓷。一定有人多了沙发,也一定有人少了沙发。只是,还没找到彼此而已。这就是城市,这就是城市日复一日的故事。”这是电影《第36个故事》的结尾,却可以用它来作为深圳故事的开头。要是本着看故事的心去逛深圳房地产信息网的主题社区里闲置交换“以物换物”专版,在看到“业主换房住”、“1000元天虹购物卡换人人乐或者家乐福卡”和“美的多功能榨汁搅拌机想换月饼,保修期还有一年”等标题时,你是不是觉得很没情绪,难道电影里“用清洗水沟换泰文食谱”、“用名牌手机链换一段故事”这种事情真的只是电影桥段?究竟是电影太虚伪,还是深圳太现实?
深圳版换物究竟是偏物质还是偏文艺?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目前深圳最活跃的“换物专区”分别集中在以发布生活实用信息为主的深圳房地产信息网和小众娱乐豆瓣网上,而以网友的参与人数和发帖率来看,深圳房地产信息网每日发布近40条换物信息,而豆瓣网深圳同城从8月末、9月初陆续举办的“换物达人换物派对”、“第36个城市梦想”等活动虽有数十人表示感兴趣,但是真正参与的也只在10人左右。根据各类换物信息,深圳人显然更关注柴、米、油、盐类的话题,并且人们更乐于探讨究竟是用“1.2米的床换母子床合适还是用O nly的衣服换1斤大米划算”。而豆瓣网“用8年前的钱包换一个城市故事”类的典型电影情节并未受到过多关注和回复。曾在2009年于深圳房产网策划过换物活动的A m y说,这种活动的初衷就是鼓励大家善用资源,用自己闲置的物品交换自己需要的物品,避免浪费,并且鼓励深圳人通过这样的活动广交朋友、互相帮助。换物就是要换自己需要,为什么要做得像电影那样阳春白雪,那样换物就变成一项行为艺术了。
理想化交换在深圳明显水土不服
Sisi是换物圈的名人,或许“二手玫瑰”这个网名ID更能唤起换物达人们的集体回忆。她一路从上海换到了深圳,又计划从深圳换去美国。最近,她又在豆瓣深圳同城发起换物活动。Sisi说,深圳版的以物换物多以“邻居节”式的社区活动和房产信息交换活动为主。“深圳人比较喜欢参与有机构组织的大型换物活动,他们对于换物的要求是,等价交换、平等原则,求快、求稳。深圳缺少一个换物的圈子,所以深圳没有电影中朵儿咖啡馆那样的地方。交换物品等同交换文化,从交换内容来看,深圳的换物行动太直白了,缺少一类文艺气质、缺少一种城市热情。而上海则在田子坊等区域的很多小店举行,每次最多只能接待20人。上海的换物更小资一些,长年累月的算计遗风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交换,一分一毫都不会浪费,有许多人相信,只要加入到某次交换链条中去,自己的梦想可以附带着被一道实现。”对比上海,Sisi认为深圳缺乏整体行动力,活动性质偏于两极,一部分是小资思维意识流倾向的换物活动;另一部分是以个人发帖为主的“点对点”换物形式,“深圳人多数换物只满足于一时的物物交换,其实换物更重要的是,通过换物的影响力去做很多公益事情。”
于是,深圳开始有网友讽刺深圳居然把一个文艺的活动做成“二手交易市场”,理想化交换在深圳明显水土不服。对此,情感畅销书、专栏作家陈保才认为,深圳人不必自卑地拿现实和电影对照,电影是在讲述一个都市童话,电影中的咖啡馆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咖啡馆,更像一处串联城市情绪的集散地。看完电影你会觉得自己的生活糟透了,别人有那么多的故事可以分享,自己却只能拿观影礼券去和别人换月饼。曾经多次参加过深圳同城换物活动的罗敏说:“深圳不适合想象,换物其实就是件开源节流、给予物品二次生命的简单活动,它也能以最低成本让你扩大社交圈多认识其他朋友。”
换东西能窥探深圳人的价值取向
能认为人们交换的物品很文艺,就说这座城市有文艺气质和文化价值,而深圳以实际用品为出发,就说明它很无聊和现实吗?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国家心理咨询师张红云认为,这里涉及到一个心理价值的概念,其实价值观是一种很泛的概念。每个人对同样的事物都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以物换物”是一种双赢,也是一种心理价值的体现。单纯从换东西的角度讲,换东西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体系。价值体系与我们的成长环境、生活环境和城市氛围有关。深圳的实际情况是,由于城市节奏过快,很多人连自己的现实层面问题还没有解决,有自己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理想并没有深入了解,移民城市的性质决定城市性格,这种情况下,深圳人很难保持一种换物的文艺心态。
专栏作家陈保才说,因为氛围,所以文艺。“我觉得电影里的物物交换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下才发生的。我很庆幸深圳没有这些过于抒情和文艺范儿的换物活动,要知道你换来的文艺物品是抛开了实用价值、是一些带着个人印记的物品交换,知道了别人的情感、故事和心理,有时候只会让自己更烦恼、更沉重,纯粹是猎奇的心理在作祟。如果抛开物品的实用性去换物,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你是在用一种文艺的方式,换来一堆文艺的破烂。”
■换物·调查
我想学麦克唐纳用一枚红色的曲别针换一套双层公寓一年的使用权。
——— 张艾艾,23岁,学生
八年前,我想在深圳创业、住别墅、结婚、生很多孩子和养一群狗。八年后,我失业、失恋,我没有办法短时间安置电视、床和柜子等。我想用全部家当换一张返回安徽宿州的机票。
——— 韩姐,32岁,室内装潢助理设计
我想用自己辛苦泡的一碗康师傅红烧牛肉面换人家位于CBD中心城区手续齐全装修豪华的千平豪宅。人家不想换也不要紧,我不过就是损失了一袋方便面。
——— 庄晓,20岁,学生
世博园刚回来,买了10本护照,30元一本,辛辛苦苦盖了十多个章,被老婆说买些没用的东西,所以拿几本出来换点有用的东西,看到底有没有人喜欢,特别推荐给将要去世博的朋友,因为你可以接着盖章。第一个成交的送世博地图一张。我需要电脑配件,护照不卖钱,换物即可。
———w um ing1980,房产信息网上发帖
中秋前想拿北京水蜜桃和王老吉换美心和大班月饼,其他知名月饼也可以。
——— 海岸在线房产信息网上发帖
我想用自己的佐丹奴的布质钱包交换你的梦。2001年的冬天,才上大一的我,在外面飘雪的哈尔滨中央大街买了这个钱包,对于我而言,它跟着我经历了在哈尔滨8年的时光,足够意义深刻的钱包。我想用它交换你的梦。
———Senus,豆瓣深圳同城“第36个城市故事”发帖
我想把大东西换成小东西,我希望交换的是使用权,或者是交换环球旅行中你对我的帮助。我有一些书籍、CD和文具、一个木制铁艺床,还有一只3岁的男性吉娃娃。我希望换到的是一台数码相机,我想带它环游世界;还要换在北美一些城市里的单车和汽车使用权。
———0755二手玫瑰,在豆瓣发帖说
我想用自己在龙岗的一处100平方米越层的房子换宝安中学学区的房子,大小不限,老旧程度不限。
——— 李莹,27岁,初中英语教师
正在追求班花,我想用越野单车换一封能打动别人、也曾打动自己的初恋的信。
———G avin 24岁 学生
我愿意用自己周游欧洲各国的经历换一亿元现金。
——— 果子,29岁,自由职业者
LOVE
我深圳我热爱
凌晨2点,这个城市还精神矍铄
龙哲,个人创业,来深4年
“没坐过夜机的人一定要感受下凌晨飞往深圳的航班。从飞机上往下看一片黑、一片黑、一片黑……当你要放弃时,突然有一片亮的地方,并且随着飞机的降落,你能慢慢看到成排的车闪着灯挤在高速公路上,亮着灯的街道还能依稀看到有人等公交车。这时你再看表,天啊,已经凌晨2点,深圳人都不用睡觉的!”这是龙哲对于深圳的最初印象,4年前,他拖着行李来到公司公寓报道,坐在出租车上时,司机拧开车载通讯,龙哲惊讶于这时候还不断有人叫车要去八卦路食街吃消夜。后来,他庆幸有这些灯陪伴自己过完一个又一个的异乡之夜,街道有灯亮着、有车行驶着、有人忙碌着,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位置。龙哲是在一个喧嚣且灯火通明的夜晚决定要去创业的,他相信深圳每盏闪着的灯光下都有一段或是悲情或者狗血的创业故事,他希望自己的那盏灯能够在夜晚点亮,也许一不小心就能安慰另一个新鲜的深圳异乡人。
LOVE
@微意见
深圳一大好处就是不会像北京那样塞车
@王德源:活在深圳的好处———不会像北京那样堵车。没有风沙。东西好吃。服务好。树木花草随处都有。不管别人的闲事。有半天时间就可以去香港逛街。有一晚时间又可以去澳门腐败。风和日丽心情好时,开车40分钟去海边烧烤,譬如现在。
@铁雨之秋:补充———有半小时就可以去爬笔架山欣赏夜景,以及登莲花山膜拜邓爷爷,以及到红树林远眺臭水湾上的跨海桥。
@晓昱扬帆:你是不是忘了说,深圳的好处有不到一小时就可以去东莞了呀!
@猫三哥哥:前几天刚从北京回来,那个激动呀。在帝都坐过一趟赴饭局两小时的出租后,我对深圳的交通再无怨言。
LOVE
@微深圳
雷发林&林小茜M ico
F518,任由拜访者肆意寻欢
@雷发林:深圳宝安F518创意园。西口。饕轩的迎宾员和艺术家的雕塑一起,正在等待下一拨客人。时间往前逆推3年,谁能想到这里还只是西乡众多普通工业区的一角,周边被城中村包围。“文化创意”这个指挥棒轻挥舞,此地化身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当年的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小天鹅。
@林小茜M ico:经过一个小时车程,到达F518。艺术雕塑、时装设计、橱窗陈列,沿路汹涌小惊喜。最喜欢的,是绕过主道后发现的一条小巷。白砖墙,爬山虎肆意蔓延。灰色调的Loft里,主人们都不在家。随便敞开的艺术大门,安静地散落着艺术创造的原生片段,任由拜访者肆意寻欢。
出品:南都深圳杂志部 总策划:南岛
策划/统筹:林倩、周吟、马凌、李骏
LOGO设计:王粤飞
采写:南都记者 董馨 林倩 马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