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洁》:人生的摧毁与重建

(2009-04-10 15:11:55)
标签:

陈保才

专栏作家

《清洁》张曼玉

情感

分类: 书碟

“一旦失去,我们就不再拥有,当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只能承担。”

《清洁》:人生的摧毁与重建

撰文/陈保才

    我曾经在一篇评论中说,《清洁》是张曼玉最好的影片,现在回头重看,发现这个评论一点也不为过。

在《清洁》里,张曼玉皮衣皮包,爆炸式头发,嚼着口香糖,根本不像我们熟悉的那个精致的中国式张曼玉,不像《花样年华》或者《甜蜜蜜》,完全是一种陌生的感觉。

一群人在狂欢,但接着残酷的问题就出现了:42岁的李因为放纵渐渐失去事业的高峰,朋友维伦强烈建议他离开艾米丽——也就是张曼玉,这样他才可以重建自己的生活;艾米丽在和李的一次争吵后离家出走,在湖边的汽车里过了一夜,第二天回家发现李因为吸食过多的海洛因而死去,但是警察却抓走了她,因为她无法证明自己不在现场。

艾米丽在监狱呆6个月,出狱,早已是物是人非。

艾米丽失去了一切,用她自己的话说“没有家,没有工作,什么都没有”。然而,这还是很普通的打击,比较残酷的是她的公婆不相信她,把孩子从她手中夺走了,李的朋友也不帮她,他们都认为是她杀死了李。

这样的境遇,如果换成你,你会怎么样?

艾米丽经历了人生的摧毁,仿佛一幢大厦,顷刻之间坍塌,只剩断井残垣,只剩废墟。这个时候,你会选择逃避还是重建?艾米丽选择了后者,只是她的重建是缓慢的,不是一下就完成的。

着世界是平淡的,庸懒的,当艾米丽试图改变过去的自己重新过生活的时候,他们却并不给她这样的机会:在《清洁》里,张曼玉四处奔波,找工作,当餐厅侍者,做摇滚音乐,甚至还卖童装……她背着很大很大的包——四个,像一个刚入城市的流浪汉,又像一个漂泊的求助者,她在公园和路边的长椅上休息,向人们推销自己,但是,那扇门却始终不开。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信任你,接受你,你必须不怀疑自己,必须相信自己,必须改变,必须做出点什么,必须让人们相信,你只能依靠自己来救赎自己。但是,艾米丽做得很好,张曼玉演得很好:她不哭——即使哭也不歇斯底里;她很绝望,绝望到没多少话可说,只机械地回答yes or no;她的眼神说出了她的绝望与坚决,说出了她心里承受的压力。这种绝望是深刻的,绝非浅层的,她那哀怨的眼神——不是哀怨别人,而是哀怨自己——她的惊悚——对于生活的无情心生敬畏,都让人看了触动。

艾米丽说,“海洛因确实给我们带来过快乐,但是什么都有代价的,这个很昂贵。”这是她对她孩子说的。

人们从来不会一直顽固,所以,最后艾米丽的公公还是接受了她,他说,“我将试着帮助,重建一个生活,一个新的生活,它是可能的。”艾米丽的婆婆病危,公公也老了,原本躲避她的孩子——杰,也开始接纳她。而由于艾米丽的努力,她也终于获得一家唱片公司的信任,并录制自己的音乐。那歌声非常温婉,细腻,柔情,让人听了想哭。张曼玉本来是不大会唱歌的,但这首歌真的很动人。

尤其是影片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好,比如张曼玉做侍者的时候抽空去吸烟,还吃镇痛剂,她不说话,哭的时候都是捂着脸,有皱纹,那是真正的啜泣,真正的悲伤;当她被同意录完音乐的时候,那喜悦又是真切的,欢愉的,从眼神里看到的惊喜;张曼玉端盘子时候没有碰到客人,却在回头的时候和另一个侍者相撞,我觉得这个细节也比较好,碰到侍者比碰到客人要更符合她的心神不定。

《洁净》的主题就是要表达人们在困境中的努力,顽强,表达人们向上的积极的生长,表达健康的生命力,“一旦失去,我们就不再拥有,当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只能承担。”艾米丽就正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她是英勇的,坚强美丽,因为敢于反抗,敢于争取,敢于向不公的命运挑战,她唯此才能获得重建生活的信心和机会,得以洗刷自己。
而清洁,我觉得它是一个动词,它需要勇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