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应该读库切

(2007-01-29 08:56:38)
分类: 性学札记
你应该读库切

——谈库切和他的“青春”

中国的,所有有志于写作的文学青年,你们不应该读韩寒、郭敬明,也不应该读安妮宝贝,李寻欢,慕容雪村,不是。不是这些网络作家,也不是70年代后,而应该读库切。
库切,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荷兰裔移民后代。1960年离开南非赴伦敦,从事电脑软件设计。1965年到美国攻读文学博士。1971年回到南非,在开普敦大学英文系任教。现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成员,并在该校任教。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出版于2002年的《青春》副标题是“外地生活场景之二”,场景之一是发表于1997年的《童年》。两部小说都带有浓厚的自传性质。在《青春》中,作者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叫约翰的青年人,他落落寡欢,相当自闭。学数学,但是喜欢文艺,后来离开南非到伦敦,在一家国际计算机公司搞程序编制。作品正是从这里开始,写了他的工作,生活,学习,恋爱的事件,整哥青春期的一切迷惘与困顿,都有涉及。
下面重点谈他的内容。
约翰离开了南非,远离苦难深重的人群,他自以为走得够远,但是母亲却常常来信,告诉他关于南非,诸如此类的东西,母亲甚至给他寄过东西。约翰对母亲十分冷淡,他认为母亲的每一次来信都是将他和越来越远的南非拉近,这是他所不愿意的,所以母亲的每次来信他大部分都不回。另一方面,在伦敦他又融不进去,原因之一就是他来自南非,所谓的英国中产阶级十分瞧不起——这种眼光是互相的,约翰就认为“人能够聪明到计算机行业的人那样程度,而对外界的兴趣却没有超越汽车和房价。”
这种情况下的约翰自然是异常孤独,他找不到灵魂的出口。一方面缺乏热情,让他的恋爱事件落空。固然,他愁女孩子作爱,但是她们爱他吗?用他自己的话讲,杰奎林不爱他,她只是因为孪生姐妹间的竞争才来和他同床共枕。第二哥女人玛丽,她是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想和约翰上床,但是被他拒绝了。这之后他又把一个叫萨拉的女子搞怀孕,跟从故乡来的卡箩林同居,以及和堂妹的朋友发生关系。每一次,他都困惑之极,在性与爱的边陲挣扎找不到自己。这种矛盾具体说来就是一、青春的饥渴,爱与性无法统一。不是他不爱别人,就是别人不爱他。另一方面,他探讨了庞德,福特,福楼拜,波德莱尔,蒲柏,艾略特,亨利-詹姆丝等一大群杰出文人,对他们德作品、人生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得出对自己写作有借鉴的东西。他甚至还尝试写散文体的作品,但缪撕女神却迟迟不肯降临。
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在国际计算机公司任职,一方面编制程序,一方面继续追寻,这加深了他的内蕴。

J。M。库切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不遗余力地进行文体、叙事方式的革新——写自传不用第一人称,而改用第三人称,以“他”贯穿始终,但一点都不给人家混乱的感觉。不仅如此,作者还是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他探讨了诗、小说,写作,疯狂,孤独,痛苦,爱与性……种族主义,南非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有所涉及。
综观全书,你会发现有很多问句,作者怀疑了一切,寻问了一切,包括自己,看起来如此虚无,实则振聋发聩——这才是青春,库切的青春,充满痛苦,矛盾,怀疑,虚无,探寻,完美的理想主义,让我感动敬佩欣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以乱为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