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中短篇小说 |
总是从最普通的人那里我们得到生存的勇气
我的上海之行并不浪漫,半年来失了四次业,有人不要我的,也有我炒人。每次都很艰难,由于我的偏激,狭窄的文学视角让我很难在这个繁华的商业社会生存。
每次,只要一失业,我就会去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去看我的一位同学。他在读高等教育硕士,我们一起聊天,用餐,上网,他有电脑,我可以写点东西。其实我“家”离他那也有一段距离,但我依然喜欢去,全然不顾来回车旅费。
我喜欢这位朋友的为人,他很幽默风趣,也很平实隐忍。他常说我是我们那届里比较特殊的人,而我们之所以还能维持这份友谊,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各自的欣赏。我很向往,或者说喜欢高校里的生活,而他则常想飞出去,我们就像两个围城内外的人,各自向往着彼此的生活和经历。我说我漂泊了这么久,什么都没有,还是不能保证安稳,他说你有经历,一大笔财富,那是别人所换不去的。
我们不常见面,大约两三个月一回,每次都是在我失业的时候。周五去,周六周日玩一回。晚上住宿在小旅店里——他们学校不准外人留宿,管理员每天都要问询,有时他想留我在寝室,便跑去向管理员阿姨说好话一堆,这样我才能获准留在寝室里。
而走,每次都恋恋不舍得很。每次我都像一个故人,对他和这个学校充满依偎,当此时,体会最深,是友谊的真,是友谊让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不致无法停留。
这个时候的我就像一尾鱼,漂泊久了,累了,要浮上来休息,透口气,虽然不一定终久,但至少可以暂时松口气,从而找到信心,再次向万丈红尘走去。
我的另一个体会来自陌生人。
在上海我喜欢和出租车司机、超市营业员聊天,把我的事情告诉他们。因为陌生,因为片刻之后离去,他们无法对我构成危机,我也就能做到坦诚相对。我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早前做过教师,他们就说那做教师不是挺好吗?我说关键是我已经出来,回不去,他们说也是,不过在上海生活蛮不容易。我听了他/她这一句,立马觉得也确实不容易,立马觉得这也刚刚开始,大部分人都比较艰难,于是我的艰难也就不成什么问题了。
我一直觉得巴金的灯不是向往光明,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我们不仅是靠吃米活着”是说还有精神追求,而是说不仅靠吃米活着,还靠人民活着,向人民,最朴实的大众汲取养料,这样才能更有活下去的勇气——那暗夜里投河的人不就是因为被普通人救助才看到生活的勇气和意义吗?
所幸我在上海也碰到过这样的人。他是一个男生,二十四五岁,曾经在大公司做过一段时间,由于不太喜欢便在自己家开个小书店,没什么大钱。我常去那里看书,和他聊些心。他对我亦很友善。但我们仅限于此。2005年,新春的时候我再次失业,于是又跑到那里,他跟我说了很多。比如,人活着就是一种关系,你弄不好关系再有能力也是问题。我想他说的对。我就是因为不会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才满腹的才华无处释放!我想这话要从别人口中说出我可能会很反感,而从他口中说出我就觉得很对,虽然不一定接受,但肯定不会反胃。
那天,他忽然拿来香蕉给我吃,我推却了许久,自己觉得他是卖书的,而我不买书也就算了,难道还能吃人家水果?。可不吃又不好意思——他真诚的,我不能拂逆他的真诚。
这以后就不大敢去了,只是站在远处看一看,听一听他书店里飘出的好听歌曲,然后,在心里表示一番,表示我对他的忠心祝愿。
汪国真说:我们总是从最普通的人那里得到最美好的情感
;我不是太喜欢汪国真,但我觉得他这句话真好,道出了我们生活中的真实——除了普通人,我们还能从大人物那里得到鼓励吗?低头想想,至少我没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