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短篇小说 |
未曾谋面
深圳:陈保才
多年前写过一个关于上海的文章,被一个在上海的安徽老乡看到,他/她把这个文章贴到一个论坛,然后,用了这样的名目:
“我在大上海的第一个主题贴(一个同乡的文章,给我的另一位同乡看)”
这个主题帖的下面,便引用了我那篇写得不好的文章,然后,这群人有点迷惑,问,陈保才是谁?发帖的人解说,“ 陈保才,一个郁闷的文学青年,限于天分,虽努力,却始终不得志。。。。”
这个事过去很久了,记得,当时,我刚看到的这个话的时候,那感觉,是非常不爽的,我想,“我咋就天分有限了呢?他们凭什么这么断定我啊?”
现在,时间过去这么久——快两年了,再看这个帖子,我没有了任何不爽的感觉,只觉得,这个人,也挺有意思,不过,当他/她把这个帖子转载的时候,不知道他/她有没有意识到,他/她和我是什么关系呢?
老乡?同乡?抑或没有谋面的老乡?我感兴趣的是,他/她为什么转载这个帖子,对于,这样一个不成功的老乡,他/她怎么看的?还有,我可能一辈子也不知道他/她是谁,而他/她,也将始终不知道我,即是说,我们的生命在上海并没有交叉,没有走到一起,在那时那刻。
然而,没有交叉的人何止他/她一个?掐指算来,我这一生错过的人何止千千万万,不过,最让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也可能就那两三个吧。
比如,王唯铭。这个上海的著名时尚作家。当我多年前在上海的时候,曾经刻意去拜访过他,但是,因为那天他没上班,我就没见着,其后,他也帮助过我,也打过电话,鼓励,训导,都很好,很友善,甚至,有江湖的大哥的味道,然而,我没刻意,他没提及,所以,最终就没见成。
还有潘向黎。多年前我是中学生的时候就抄写过她的散文,后来,看她的中篇小说,觉得特好。再后来,我在《美化生活》,向她约过文章,都挺愉快。也打算给她做个专访,她说可以,真的可以,但是,直到我离开上海,也没抽出这样的时间,只能是遗憾了。
同样遗憾的还有一个安徽编辑,张秀礼。
张秀礼的正业是某中学历史老师,在亳州广播电视播那份工作只是兼职。我因为在亳州待过,所以也曾给他投过稿。于是,他回信,提了一些很中肯的意见,然后,就算“相识”了。不过,虽然他也提过要见面,却直到我离开亳州也没实现这个提议。
有时,我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热爱交往的人,普通人还好,名人根本就不打算见,那么,为什么独对这三人,我会有未曾谋面的感觉和遗憾?
我想,最大的可能是,他们出现的时间很特别,比如,都是我生命中重要的时间,重要的地方,寂寞的时候,所以,他们的出现,通过文字,直抵我的内心,让我觉到了一点人性的支持和温暖,这大概就是人家常说的,“在你生命最严寒的冬天,哪怕一点小火也能让你温暖”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