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长篇连载:一个文学青年的画像 |
为爱而流的血
黛莱达是撒丁岛的女作家,192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撒丁岛的血》中,她写了一个
谋杀悲剧:十五岁的爱拉敢爱敢恨,天生具有一种毁灭性格。爱拉十二岁的时候爱上了她哥哥
的朋友劳伦佐,她爱的发疯发狂,可他却没有一点反映。得不到回应的爱拉懊恼至极,身心疲
惫的她终于大病一场,病好之后的爱拉不再爱老伦佐,她以一颗平静的心挥手往事,甚至自嘲
自己当初是发了疯。
本来,要是换成别的姑娘,也许就真的平静了,可是正像作者所交代,爱拉是一个具有自毁毁
人性格的姑娘,因此,当老伦佐爱上爱拉的姐姐玛丽娅时,爱拉内心的嫉妒之火再次燃烧,她
发誓,今生今世,绝不允许老伦佐和玛丽娅在一起。然后,在浓雾和黄连
木树丛摇曳的阴影中
,爱拉就消失了。
这一走就是五年。
五年中,爱拉爱过,恨过,伤过,痛过,绝顶的痛苦与残酷使她改变了许多,唯一没变的是她
对老伦佐的仇恨。于是,一个昏黑的夜晚,爱拉截住了老伦佐,逼他离开撒丁岛,遭到拒绝的
爱拉再次癫狂,以匕首结果了老伦佐。
《撒丁岛的血》无疑是一个爱情谋杀故事,作品的抒写染上了浓郁的幻想色彩,情爱作为一种
不可抗拒的命运在作品中得到了血腥的表现,故事中的爱拉在结果老伦佐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此外,黛莱达的文字抒情优美,粗犷、弯荒的撒丁岛景色,始终参与和映照戏剧冲突,自然
同人物的结合浑然一体。
其实,姐妹同爱一人的爱情故事中国也有,前不久热播的《情深深雨蒙蒙》就是这种结局。
只不过一向仁慈惯了的琼瑶姨怎么也不忍心杀人,所以我们看到最后便是依萍、如萍双双结了
婚,老套的模式让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中国人看得感动不已。
爱是人类共同的光辉,有伤有痛,就连那些为爱而流的泪也值得人去珍惜。然而,一旦掺进嫉
妒,爱情就变得充满暴力血腥,让人不敢靠近。
当然,不掺暴力的爱情也有,沈从文的《边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老和二老一个翻船,
一个出走,既避免了血腥,又带着一丝淡淡的遗憾,很符合了中国人那种“哀而不伤”的情感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