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爱神陈保才
爱神陈保才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9,484
  • 关注人气:31,8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寂寞沙洲二

(2006-08-27 19:37:27)
分类: 女人天下

关于歌词

 

歌词好,好在哪?

我认为,是河畔的风放肆拼命地吹,是不断拨弄女人的眼泪,是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有花儿伴着蝴蝶,孤雁可以双飞,还有,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这些都很好,最好的是最后一句,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不是可以,是该,可以思念,也可以不思念,至于思不思念谁是自己的自由,别人也管不着,但,这谁是值得的吗?换句话说,谁才是我们应该思念的?

值得就是该!

 

油桐

油桐我没见过,但,我见过桐花,虽然油桐跟桐树不同,但我还可以产生联想.于是,又到百度,搜索了,选了第一条看:



油桐属大戟科,落叶乔木。千年桐比三年桐高大,有10多米,树龄较长。春季开白色花,雌雄异株。而三年桐于4月开花,花瓣白色,茎部有紫红色条纹,雌雄同株。两者都是聚伞花序,5月起结核果,10月成熟。油桐种子榨出的油叫桐油,木油桐籽榨出的油称木油,质量稍逊于桐油。
桐油和木油色泽金黄或棕黄色,都是优良干性油,有光泽。它们具有不透水、不透气、不传电、抗酸碱、防腐蚀、耐冷热等特性,因此在工业上广泛用于制漆、塑料、电器、人造橡胶、人造皮革、人造汽油、油墨等制造业。
油桐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占世界总产量的70%。

原来,油桐是我们见过的那个桐油的老祖宗啊,可是,油桐除了开白色的花外,并无特别浪漫的根由,为什么要写油桐呢?

 

卜算子

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一个孤独的故事,据载,当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有个女子很崇拜他,于是,夜夜都跑到苏轼的窗下,听他朗诵或吟咏,这该是怎样的姑娘呢?

当苏轼发现想跟她聊聊时,那姑娘却一溜烟跑了,且是飞快的,如鸿一样,留给苏轼一个影子。后来,苏轼打听得这姑娘下落,便,给这个姑娘做媒,再后来,苏轼离开此地,到了另一个地方,然后,这个姑娘在苏轼走后也去世,留给苏轼一个寂寞坟茔。

我一直怀念那个姑娘,是什么样的情况?让她可以夜夜去听苏轼得吟哦,而,她那么逃避苏轼,一定另有隐情吧?

可以说,是苏轼的道来毁了这个姑娘。

 

放肆风

河畔的风放肆拼命地吹,这个放肆特好,我同学说,网上有很多人用风之舞做笔名.我以搜,果不其然。可是,风舞没有风乱好,风乱了就有了意境,就是那种放肆的感觉。

 

那样浓烈的爱

跟同学聊天,说到大学时代的时候,他说,你不要怀念了,不要老想过去,我就不怎么想啊.我说,是的.我也不要想.我想有什么意义呢?人家早嫁做他人妇了,不嫁的也未必想我啊.可我想人家干嘛呢?

于是,回到一个问题,我那个时候是这样过来的啊?虽然我是暗恋,可也真挚啊,而今,再找不着可以暗恋的,可以恋的,可以用一生来守候的。

只是蹉跎岁月罢了。仅此罢了!

 

伤感一夜一夜.

我同学没来的时候,我总觉得,我一个人在深圳,有什么意思呢?比如,你没有老婆,没有爱,没有亲人在身边,你还要忍受这寂寞。可,回家吧,我是不愿意到阜阳的,去宁波?我爱的那个人也并不接受。甚至,有时候,你不得不放弃,因为人家并不需要你。

于是,伤感一夜一夜,将我麻醉,但每夜都锥心刺骨,让我受罪。


附:

两篇关于寂寞沙洲的文章

 

寂寞沙洲冷出自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此词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大。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现整理下来,以滋各位同道。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这段小序和苏轼的词一样写的仙气飘渺。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我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象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象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

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

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象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

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呀!
  
后记:冯梦龙编辑的《情史》也说到了这个故事。

 

寂寞沙洲冷

    听这首歌时,总在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百思不得其解。问一好友,得答案:沙洲应该是个地方吧!? 因为寂寞当然冷拉! 我狂晕!!! 后来找到了这个答案: 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在广南东路的惠州(今惠州市)白鹤峰的几间草屋内住着一位两鬓飞霜的老人和他的家属。白天,他在草屋旁开荒种田;晚上,在油灯下读书或吟诗作词。这位老人便是当朝名臣苏轼。他的大半生都处于新党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由于他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所以一再遭贬。哲宗元佑八年(1093),所谓的新党上台,他们把苏轼当作旧党来迫害,一贬再贬,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苏轼感到北归无望,便在白鹤峰买地数亩,盖了几间草屋,暂时安顿下来。

    说来也怪,每当夜幕降临之时,便有一位妙龄女子暗暗来到苏轼窗前,偷听他吟诗作赋,常常站到更深夜静。露水打湿了她的鞋袜,而她漠然不觉,还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听到会心处她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小声吟读,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俨然一位老学究。这位夜半的不速之客很快就被主人发现。一天晚上,当这位少女偷偷掩至之时,苏轼轻轻推开窗户,想和她谈谈,问个究竟。谁知,窗子一开,那位少女像一只受惊的小鸟,撒腿便跑,她灵活地跳过矮矮的院墙,便消失在夜幕之中。 白鹤峰一带人烟稀少,没有几户人家,没有多久苏轼便搞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在离苏轼家不远地方,住着一位温都监。他有一个女儿,名叫超超,年方二八,生得清雅俊秀,知书达礼,尤其喜爱阅读东坡学士的诗歌词赋,常常手不释卷地读着,苏公的作品她都背得很熟,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她打定主意,非苏学士这样的才子不嫁。因此,虽然过了及笄(十五)之年,尚未嫁人。自从苏轼被贬到惠州之后,她一直想寻找机会与苏学士见面,怎奈自己与苏公从未谋面。苏轼虽然遭贬,毕竟还是朝廷臣子,而自己是一个小小都监的女儿,怎能随便与人家见面呢?况且男女有别。因此只好借着夜幕的掩护,不顾风冷霜欺,站在泥地上听苏学士吟诗,在她,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苏轼了解真情之后十分感动,他暗想,我苏轼何德何能,让才女青睐一至如此。他打定主意,要成全这位才貌双全的都监之女。苏轼认识一位姓王的读书人,生得风流倜傥,饱读诗书,抱负不凡。苏轼便找机会对温都监说:“我想在王郎与令女之间牵根红线,让令爱早遂心愿。”温都监父女都非常高兴。从此,温超超便闭门读书,或者做做女红针黹,静候佳音。
    谁知,祸从天降。当权者对苏轼的迫害并没有终止。正当苏轼一家人在惠州初步安顿下来之时,绍圣四年(1097)四月,哲宗又下圣旨,再贬苏轼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琼州远在海南,“冬无炭,夏无寒泉”,是一块荒僻的不毛之地。衙役们不容苏轼做什么准备,紧急地催他上路,苏轼只得把家属留在惠州,只身带着幼子苏过动身赴琼州。全家人送到江边,洒泪诀别。苏轼想到自己这一去生还的机会极小,也不禁悲从中来。他走得如此急促,他的心情又是如此的恶劣,哪里还顾得上王郎与温超超的婚事呢?
     苏轼突然被贬海南,对温超超无疑也是晴天霹雳。她觉得自己不仅坐失一门好姻缘,还永远失去了与她崇敬的苏学士往来的机会。从此她变得痴痴呆呆,郁郁寡欢。常常一人跑到苏学士在白鹤峰的旧屋前一站就是半天。渐渐她连寝食都废了,终于一病不起。临终,她还让家人去白鹤峰看看苏学士回来没有。她带着满腔的痴情,带着满腹的才学和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家人遵照她的遗嘱,把她安葬在白鹤峰前一个沙丘旁,坟头向着海南,她希望即使自己死了,魂灵也能看到苏学士从海南归来。
    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回到内地。苏轼再回惠州时,温超超的坟墓已是野草披离了。站在超超墓前,苏轼百感交集,不禁清泪潸然而下,他恨自己未能满足超超的心愿,如今,他已无法安慰这个苦难的灵魂,他满怀愧疚,吟出了这首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惟见幽人独来往,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苏轼·卜算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