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三章
祭灶
祭灶大致在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或是二十四两天。别处的祭灶我不大清楚,以我乡而言,陈姓大约为二十四,而姓赵则在二十三。因此,每到祭灶前时,不同姓氏的人便会彼此开涮,以祭灶时日的不同互相笑骂,以此显示自己姓氏的优越。
祭灶在故乡也叫“过祭灶”,但他们读起来,JīZào
,JīZào的,俨然而成了“鸡罩”。而且,关于这祭灶还有一首歌谣,唱曰:过祭灶(也还读成了“鸡罩”),年来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麻(妈)子要个绾簪子,老头子要个粪箕子……一大群孩子,在旧历年祭灶的晚上,快乐的跑着,跳着,喊着,唱着,那是怎样的一种天地般宽广而又开阔的快乐呀!
童年的美食
现在想来,小时侯我还是颇得了一些格外的美食的。
四大爷的樱桃,是春天最好的灵物,沉枝深垂至墙外,七八岁的小孩子都能够着。
三月的杏子,我吃得少,树高,用石头子儿往树上砸,我砸不着。倒是桃子容易够些,可惜母亲又不允,说是逃之夭夭,最为伤身害人的了。
爆炒鸣蝉,在狗娃的院里,其父恼怒,倒撒了一地。
烧烤带毛的麻雀,我不敢吃,但我的小哥哥吃过。
此外,还有:槐花饼子,榆钱饭儿,荠菜团子。
此外还有,但我记不得了。
与桑有关
大奶奶的菜园子靠近水塘,塘边一棵树。是桑。夏天,果实成熟,红极而黑的桑葚,呼啦啦的一大片,落入水里,但大奶奶吝惜,不准人摘。
大姑姑日里浇水,用我们家的桶(自家的舍不得用),从塘里挑水,送还水桶时,桶底有几串桑实搁着,也算是对用桶之事的酬谢吧。
多年以后,当我在故乡的小镇上行走,忽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回头待看,却是那大姑姑——她早已是镇集上一个精明的经商女子了。
[236810]安徽亳州市亳州幼儿师范学校
陈保才
(收)
陈保才收
请寄样报,十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