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17-06-20 12:17:44)
电影里有一段戏是解题的,霍建华饰演的特工锦荣和永濑正敏饰演的日本军官讨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永濑正敏先念的是“明月何时有”,教中文的霍建华纠正了他,说是“明月几时有”。其实这段戏看似闲笔,却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地方。先是“几”“何”之辩,“何”代表的是日本人的伪善和假清高,“几”却是沦陷区香港人的内心独白。所以一直到电影最后,都是清清淡淡的结局,没有象一般同类抗日谍战剧那样,把每个人的下落都交代清楚,那是因为,全篇诗文的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于方姑,于很多人,都已经成为不可能的现实了!唯其如此,才更以轻写重,写出了方姑、刘黑仔、锦荣,还有方妈和许多已经不在的仁人志士的淡然和决绝。也正是如此,才显出许鞍华导演的高明。
人到了一定年纪,多半都会开始喜欢历史,而不是虚构的东西,一是历史远比虚构的更加荒谬,二是历史跟人贴的更近。所以许鞍华导演最近两部戏,《明月几时有》和《黄金年代》都是写大时代背景之下小人物的抗争。不同于《黄金年代》辗转全国的波澜壮阔,《明月几时有》回到了1943年到1945年的香港,只是在弹丸之岛上一些平常人普通人,所做的一些逼不得已的事情,但是这显然是许导更熟悉的港岛生活,电影里还原出的生活之味也是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特质。
不过说起来,有个很巧的事情,现实中的许鞍华导演,1947年出生在东北,之后才跟随她的日籍母亲来到香港生活。这些事情都记录在导演1990年的自传体电影《客途秋恨》里,想来,从父母口中对东北有了认知和向往,所以拍出了《黄金年代》,而对自己少年时代香港的记忆,这才有了《明月几时有》。作为一个写实主义的导演,许鞍华一直在拍摄自己熟悉的,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找寻诗意,这也是我始终对这位女导演心怀崇敬的原因。
曾经专门了解过东江纵队的历史,所以对《明月几时有》的故事背景还算熟悉,据我所知,同样的故事题材,在前几年的抗日剧风潮中,也被拍过,特别是刘黑仔的故事。但是到了许鞍华导演手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明明是个很惊心动魄的故事,方姑、刘黑仔、锦荣这些人做的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活,导演却拍得很淡,喜宴、酒吧、烤肉,都是些很有岭南风味的家长里短戏码,仅有几场紧张的戏码,也都处理的干净利落,绝对不渲染,只是记录,甚至还找来梁家辉扮演受访问的当事人,把剧情片拍出纪录片的真实感,白描着一群普通人所做的不普通的事,大量生活细节,勾勒出的是战时香港普通人的群像。而正是这种群像中蕴藏的力量,才是许导演一直追求的电影美学。
电影里还有两场拥抱戏,极尽克制,却非常传神。一场是锦荣跑到小渔村通知方姑,临别时,隔着几步远的距离,说:小心起见,就不抱你了。谁知这少的一个拥抱恰是天人永隔。而另一场,刘黑仔陪方姑夜探宪兵队,戒备森严的宪兵队外,方姑无声地啜泣,刘黑仔从后给她一个拥抱,同样是对战争的无奈控诉。用这种淡笔来写浓烈的情感,反倒叫人心里更是揪着一把,难受得很。
最后也只能吟一首《水调歌头》,才能派遣些许导演种下的离愁别绪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