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喊·山》:电影回归平实、文学性的一种尝试

(2016-08-27 17:12:04)

《喊·山》:电影回归平实、文学性的一种尝试

先说个题外话,九十年代,《人民文学》、《小说月报》销售量最大的时候,张艺谋等导演基本上都从那上面寻找创作源泉,不知道这是不是也算大IP的一种。当然跟现在的IP有所不同,但是从故事的完整性、深刻性、文学性而言,当年那一批小说和电影的质量,很好!

《喊·山》就是根据山西女作家葛水平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曾获得“鲁迅文学奖”和“人民文学奖”,虽然从故事本身而言,并不具备当下电影所需要的商业性和话题性,但是从文学性而言,却扎实、厚重,有人文关怀。导演杨子,上一部作品我记得还是改编韩国同名作《对不起,我爱你》,但是突然转向做了这样一部沉稳的,有思想的电影,令人刮目相看。

从电影本身而言,杨子导演基本遵循原作的故事走向和节奏感,缓慢、抒情,但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开篇非常突然的爆炸事件后,迅速转入男女主角之间日常无声的相处,慢慢培养两人的情感,通过许多小细节来展现互动,却又在一切已经水到渠成之后,突然翻转,用扑朔迷离的真凶之谜,来揭示社会之殇,同时烘托出情感之美。导演的整个手法都很圆熟,并不刻意追求强情节,而是在静谧、缓慢的情感推动过程中,展开一副淳朴但是美好的田园山居图,特别是几个主要人物,比如六叔、韩父以及韩冲的质朴,与腊宏的凶残阴狠,村民们的愚昧无知和从众形成强烈对比,

王紫逸和朗月婷这对CP从《盲探》开始,到《华丽上班族》,再到《喊·山》,已经基本算是建立了起来。特别是《喊·山》里,两人都颠覆了自己一贯的银幕形象。王紫逸扮起了八十年代山村好青年,朗月婷则全程不开口,只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演出一位受迫害的被拐卖妇女,始终绷着一股劲,直到那场深夜山头敲破脸盆的戏里,才稍稍释放一下,把整部戏的情绪还有美感都烘托到了极致。当然,相对来说,这种情绪释放的部分,个人感觉还少了一点,或许是导演想要回归到电影最开始的样子,完全从旁观者视角,不带任何个人主观情绪地区表现苦难,但是假如再多那么一点点,或许电影本身的情感浓度会更炽烈一些,对观众的情绪感染也会更强烈一些。

作为第七艺术,电影最初的诞生在于用影像、声音的组合,表现故事、人物,文学性、故事性一直都是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说熟悉的众多经典电影,特别是早期的中国电影,大多都是以文学性见长的。而近十年以来,这一传统在喧嚣尘上的市场化浪潮中,似乎渐渐被忽视了。各种高强度、快节奏的影像轰炸掩盖了许多电影故事本身乏善可陈的事实。有勇气逆流而上,沉稳地讲好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刻画好人物,就像杨子导演和他的《喊·山》一样,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坚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