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非行——理科思维改变中国电影模式

标签:
娱乐 |
文:赵猪
2013年无疑是中国电影更新换代最明显的一年,新生代导演纷纷跃上潮头,引领市场化潮流。当然,这些导演成功的模式各有不同,无从分辨优劣,只是就个人喜好而言,更喜欢那些着力深耕类型片创作,努力挖掘类型元素,以好莱坞模式,逐步改变中国观众看片喜好的。比如用公路片和类型喜剧混搭的徐峥,比如执着于悬疑的非行。
作为仅仅执导个人生涯第二部电影的非行导演,《全民目击》虽然仍然还有一些纰漏,但是类型感强烈,叙事有条不紊,渐入佳境,故事架构独特,最巧妙的是,情感成为叙事结构中最大的转折,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制造了全片最不合理,但是却又是最合理的悬念,堪称近两年华语电影之中,最令人惊喜的部分。而这一切,或许都应该归功于非行导演慎密的理科思维,以及对好莱坞类型片元素的活学活用。
好莱坞电影盛行全世界的主要原因,除了价值观的传输之外,更重要的大概就是对于电影类型化元素的深度挖掘和定式化。针对不同观众族群,认真揣摩他们的思维,根据他们的思维模式制定类型电影的完整流程,却又并不拘泥于一个已经逐渐形成的模式,而是会根据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恰当地改进类型模式,保持一种常拍常新的类型进化格局。
非行导演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用最常见的法庭类型片的模式,包装的却是他更擅长的奇峰陡转的悬疑故事。在类型片的继承和改变之中,找寻出一条只属于自己的道路,一条适合中国商业电影的道路。
《全民目击》作为商业电影大获成功,其实还有另一个重要的部分,那就是非行导演的理科生思维模式。这要稍微扯远一点,中国的教育制度,尤其是高考分科制度其实非常不科学,早早的做了文理分科,也就等于说早早的就把学生的思维模式定式化。文科生尤其是艺术类考生,自以为天马行空地恣意想象,却因为理论基础,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缺乏,往往飘在空中,没法真实地落地。这一点体现在电影方面,尤其明显。
非行导演虽然是学音乐出身,但是从他的两部作品体现出的,却完全是理科生思维模式,逻辑慎密,细节扎实,即便有一些情感抒发的段落,也都是在保证了大的叙事结构有条不紊推进的前提之下。情感与理智,合而同之,情感始终没有超出理智的范畴,偶尔的一点小泛滥,也只是让人更加体会到理智的重要性。
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在现阶段而言,最重要的问题,大概就是出现更多带有理科思维的导演、编剧,制作更多纯正的类型片,简而言之,就是要涌现更多象非行导演这样的导演,逐步逐步地改善中国商业电影环境,培养更加精致和忠心的类型片影迷,形成一个良好的商业和创作上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