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诺亚方舟》:她来看他们的演唱会

标签:
娱乐 |
观影的晚上在地铁里被一个姑娘“袭击”了,二十五六的样子,瘦瘦的身体在一件IT中码工作t恤里晃荡,身后背着个笨拙的黑色电脑包,怀里抱着满满的超市购物袋,往我旁边一坐,一根硬邦邦的塑料棍子正戳在我身上。姑娘挺客气地道歉“对不起啊”,忙把她那根神奇的凶器收进袋子里,口吻活像个公司前台客服。我好奇地问她那是什么东西,姑娘深沉地有点儿脱离她的年龄:“荧光棒”。她指缝里还夹着张电影票呢。原来刚才我们看了同一场“电影”——《五月天诺亚方舟》,巧合。
观影的时候没有注意,这样的歌迷很多:她们已经过了学生时代,但年纪又不大,挣钱或多或少,生活已然很忙,在身上写满“我爱XXX”,跑去鸟巢工体看演唱会的冲动似乎淡了——折腾太晚,第二天还要加班云云,300块的演唱会票不贵,但在房租水电面前,显得有点儿奢侈。生活是咔嚓一声跳进这个阶段的,而他们的青春期退化地却没有这么快。
除了场场必达的粉丝,《五月天3D》系列满足的其实是广泛的群体。一场3D演唱会,只需要一张电影票的价格,就可以得到一个非常好的观赏位置,五月天最终的目的是温暖每一个歌迷,传达力量。我能想象到那个深沉小姑娘缩在出租屋的床上抱着笔记本上豆瓣抢票,发现自己获得超前观影资格后的惊喜。她还穿着工服,下班就直接杀去影城了。在《诺亚方舟》的两个小时里,70多个体育馆的跳转,5.1杜比环绕声的现场还原,她一定看得挺满足的,用很短的时间,在一个舒服的空间里,青春悄悄地释放。这样的经历很愉快,那根塞在超市购物袋里的荧光棒说明了一切。
舞台演出搬上大荧幕有一定的历史,除了与电影近亲的话剧、歌剧、戏曲,音乐、杂技、水上表演等舞台形式都有成功先例。转制并非照搬,以太阳马戏团的系列片为例,用电影手法刻画的核心人物故事线贯穿整场演出,是一种稳妥的改编形式,舞台与影像两套不同的表演系统,在光影的闪烁间模糊了距离,带来奇特的叙事体验,虚化的舞台给舞美创作带来无限可能,实景的故事内容拓展了舞台演出中无法达到的蒙太奇时空跳转。这种影视作品有早期百老汇电影的遗风,华美的同时可以切入真实世界,具有浪漫现实主义色彩。
3D舞台转制是近年才出现的。2011年,华语演唱会第一部大荧幕作品《五月天追梦3DNA》就获得了很好的票房反馈。当时3D还是很新鲜的东西,片中雪花纷飞的场景感动了很多人——不得不称赞,演唱会的画面后期转制做的相当精美。电影版演唱会在浓缩现场精华的同时加入了几段短片,使得演唱会具有了故事性,主题也更加鲜明。这种观影是很特别的经历。
《五月天诺亚方舟》继承了第一部叙事结构同时,强化了主题,魔幻风格传达了恢弘的救赎感。在前作的基础上,扩展了演唱会场景,从新加坡到台北,从上海到北京,观众可以享受到的视听冲击大幅度提升。中秋已至,“时间轴穿越重启”,跟18岁的自己,去71个体育馆,看一场五月天演唱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