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不残酷,很青春!

标签:
娱乐 |
文:赵猪
很想努力装得理性一点,以表示我早就过了青春残酷物语的那个年纪,但是到了啦,还是必须拿出达明一派那句我最喜欢的名言来做序言。
这个世界对有青春的人好残酷,有青春的人对这个世界也都好残酷!
我曾经也想对自己的青春做一个总结,成文也好,做剧本也好,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少年凶徒》,但是限于我当年略显贫瘠的感情生活,故事里通篇通篇都是打打杀杀,没这些个柔情蜜意,草草开了个头,也都被越来越奔波忙碌的生活琐事拖累,渐渐的就只剩下那点茶余酒后,跟朋友兴起时的谈资,不再复往日激情。
当然,男性视角跟女性肯定不同,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我看来,显然不够残酷,但是青春况味十足。这样也好,唏嘘,伤痛,却又不至于痛到麻木。并且,对于女性来说,爱情显然是最大的,大过这个世界,打过这世界上的一切,一旦有一天,她看破了这一切,或许,也就表示她已经青春不再了吧?
好吧,不感时伤怀,专业一点,理性一点。从成片来看,《致青春》剔除了原作过重的网络文学气息,又成功地放大、改编原作中人物命运的线索,忠实还原小说里的时代感,人物性格,尤其是影片前半段,讲述大学校园生活,甚至精细到人物的服装造型,发型,都无比贴切那个已经逝去不再的时代,对于大部分七零后观众,可称是一场难得的集体怀旧时刻,非常赞。
但是这显然并不是拒八零后、九零后观众于门外的一种障碍,编剧李樯、导演赵薇很聪明地保留住了那种青春原始萌动的感觉,更通过爱情这一唯一世界大同,无论年纪、种族的概念,打造了一部全年龄段的青春史记。再加上充满想象力,又不乏唯美质感的影像风格,稍嫌老套,但是贵在真实可信的爱情逻辑,《致青春》突破了中国青春题材电影的藩篱,同时又创造出只属于中国的特定故事。
此外,尽管保留了原著小说的人物主线,但是赵薇的野心显然不仅仅于此,她删减、合并、改编了部分人物设定以及剧情,使其更适合电影表达,同时也营造出一个群像式的故事氛围,虽然戏份有主次,但是从角色完整性,还有内涵来说,却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物都鲜活、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体来说,女性角色的表现比男性要强很多,这与片中两大帅哥赵又廷、韩庚的人物设定偏腹黑有关。郑微、阮莞一如原著,或刁蛮、可爱,或不食人间烟火,就连黎维娟这个市侩女,都八卦的令人心疼,张瑶的表演以小见大,特质明显。男性角色方面,韩庚饰演的林静戏份偏少,后半段有个喂药的段落,几乎令人有歧义,最后又兜了回来,但是那一幕,韩庚确实演出了林静这个角色的腹黑本质。赵又廷饰演与其身份背景截然不同的寒门子弟陈孝正,虽然有小瑕疵,但是还不至于令人出戏。第一次听到郑微说出喜欢他时,那个惊慌失措的表情,尤其是那声颤音,表现尤其到位。男性角色方面,包贝尔和郑凯虽然饰演的只是原作中的配角,但是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他们表现的反而更加淋漓尽致,尤其是包贝尔饰演的老张,喜感和深情,那种当年大学校园里最常见的放荡不羁型浪子,特别到位。从这个角度而言,《致青春》更象是一部群像式的青春史诗,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
当然,稍许遗憾的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把重点放在青春二字上,代表着时间残酷的逝去,显得稍微薄弱,因此影片前半段飞扬跳脱、生动快乐,充满了青春的亮色,后半段急转直下,现实生活的残酷通过冷色调的画面来区隔,但是情节却难免弱了一些。这倒是也无可厚非,毕竟作为赵薇导演的首部沟通商业与文艺的作品,太过残酷,毕竟就要流失掉更多的观众,而且那也不符合原作的基调了。
拉拉杂杂说这么多,貌似理性,其实只是为了掩饰,我的青春或许早已逝去,只能在黑漆漆的电影院里,为那些活生生、跃然纸上的人物们,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