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好之村晚》:村子里的笑料,一如当前的中国现实

标签:
娱乐 |
文:赵猪
说句实在话,我在观影之前对这部贺岁片完全不看好。一来是前期宣传相当于“无源之水”,像个不速之客,连声都不招呼,突然间就冒了出来;二来是有了《建国大业》的前车之鉴,对这种“繁星点点,星光灿烂”的卡司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抗体。但是,在众位明星傻不拉几、欢天喜地地闹腾上100分钟之后,我才彻头彻尾地体会到,这就是一部贺岁片!张一白导演的《越来越好之村晚》当然不是央视的春晚,但作为将就的春晚,作为村庄级别的,也是相当之滑稽、荒诞和恶搞,村子里的笑料,一如当前的中国现实。
对于诸如国内主流网络电影评论媒介——豆瓣,之上的超低评分有点纳闷不解。囫囵吞枣地看了些短篇方恍然大悟:事实上,很多人只是为了评分而评分,真正去电影院看完电影,再来做一个客观评价的观众屈指可数。倒也不是在此说明一部分观众对于自身评价职能的不负责的态度,只是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国内电影工业存在很多滥竽充数、挑战观众忍耐极限的圈钱作品。尤其是在贺岁档和春季档,一方面由于政策保护,好莱坞大片都堵在门外进不来;另一方面,老百姓们忙活了一整年,迫切需要一点娱乐休闲的空间,电影也作为一项新兴的文化产业为人们所接受。于是乎,类似于芒果台的《快乐到家》,一边被批得体无完肤,一边却也能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这种畸形的市场生存状态,一次又一次地磨砺着观众钱包和耐心底限。为此,《越来越好之村晚》在大年初一的登台亮相,相信认真看完这部影片的观众,都能或多或少的收获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
影片在多数桥段上都用了时下的热点,在把玩模仿中制造出一个个笑点。这里恰巧也是“尴尬”之处所在。如今互联网日新月异,几亿的网民长期浸淫在虚拟的空间里。一条微博、一个段子、一张图片、一个词条等,只要附带搞笑娱乐功能的,顷刻间便会传遍神州大地。尔后进一步去挖掘拓展衍生的元素,成熟之后再利用到各种可以利用的载体上。如此一来,即便一个热点再热,到网络上不过就是“三分钟热度”。网络越是迅捷,娱乐元素便越是过度地被消费。最后再将这些移植到电影里,往往早已被滥用,甚至是无人问津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作为观众,就能够理性地为电影本身去考虑。少关注“用的是什么”,多关注“是怎么用的”。一大票的明星,做主角的、打酱油的、露露脸的,都用认真的态度和乡村化色彩浓郁的表演,把一桌年夜饭端给了观众。一年的酸甜苦辣都在这一刻沉浸下来,团团圆圆、健健康康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