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退休之前要变成更好的自己

标签:
苏州博物馆拙政园记录 |
分类: 细水长流的心情 |
上周去上了两节芭蕾课,去苏博西馆看特展,周六去园博讲解一场,逛拙政园,周日去画室画牡丹,每天写字(赵孟頫《洛神赋》好难!),看完一本书。
上周六下午的园林博物馆,梧桐与芭蕉(其实梧桐在拙政园里)依然一片青翠,天空高远,有初秋的凉风习习
周六下午依然讲解一场,把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别人的感觉依然很开心。

园博的服务结束之后去拙政园看彼岸花,近期的微博被各色彼岸花刷屏,花确实是年年岁岁都在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今年成为了热点。
目前拙政园中花园最北边竹林里还有彼岸花在盛开。
耦园的黄石假山里是有彼岸花的,当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虎丘后山的,在无锡惠山古镇见过很多黄色的彼岸花,名字很特别,叫“忽地笑”

初秋的云与天与树跟盛夏时相比,都是松了口气的样子,很轻松

松风水阁在水池里的倒影,传说以前是柳如是在这里弹琴,水池里的窗户打开,会不会有琴声传出来

园林里的竹子我偏爱兰雪堂庭院里与听雨轩外面的这两丛,竹叶纤细柔韧,是温柔又强大的感觉。
《姑苏山市》,脚手架、塔吊中的层层的房屋,很意外的又古典有现代
2022年了,乾隆收快递也是有专门的驿站的。
这个“真好吃”确实是乾隆的风格,很难让人不想起狮子林里那个金碧辉煌的乾隆题名的“真趣”亭,他老人家当年写下“真有趣”三个字的时候,也是个耿直BOY
就算是2022年的乾隆,到苏州也是要遵守防疫规定的,循环播放的动画里这个骑着绿码的隆隆是一直出现的
四个挥舞着丝巾拍照的阿姨过于逼真了(仿佛看见了我家母上大人)
—————————————————————————————————————————————
东北街的店铺里一只睡得翻肚皮的猫猫,看他这个样子,忍不住要伸个懒腰。
我的两个侄子还不到7个月,他们已经是互相的参照了,一辈子都要被不停地比较。感觉有点惨。我能做的也不多,自己努力不去比较他们俩,希望他们俩都可以快乐一点。

我每次看到一本特别精彩的书之后,有一个后遗症就是迟迟看不进去别的书。《燕食记》就是这样,看完一周了,脑子里还是余韵袅袅,时不时地就会想到书里的细节,完全装不进别的内容。

看完《声音史》,作者罗伟章,我是因为他的《谁在敲门》后才看的这一本。(《谁在敲门》真的好),依然是关于乡村,细节描写特别打动人(比如李老师和校长吵架扔掉了一块肉,还要舔一下手指上沾到的油),男主杨浪的特异功能是能记住他听到过的任何声音,并能模仿出来。但他只利用这个功能做了一个记录者,村落在快速地消亡,那些人和事包括动物,牛和猪,都很动人。没有过分的煽情,无比真实,让人唏嘘。

上周我扭伤又过敏的腿终于好了,终于恢复了芭蕾课。上课之前战战兢兢地称了下体重,半个月没去上课,幸好没有变胖。再一次在芭蕾教室里汗如雨下的时候,真是累且过瘾。
上周三中午跟小林在公司对面的黑叶喝了一杯咖啡,用午休的时间一起喝一杯咖啡,跟凉爽的秋天很配。
虽然我才开始玩国画没几天,我已经深刻意识到了这个坑有多巨大。以前我只画水墨,各种写字淘汰下来的毛笔就足够了。我前几天画牡丹,就发现沾过墨汁的毛笔不管多认真地洗,再沾浅色颜料的时候还是会有墨色透出来。这个时候,B站贴心地推了一个国画画具介绍的视频给我,原来人家一个颜色是专门有一支毛笔的……
我本来以为我那一捆毛笔足够用了,现在看来是完全不够的。我就说入坑需谨慎吧
周日去画室死磕牡丹,看视频最困惑的点就是每一个花瓣都是以我意料之外的方式画出来的,跟着视频一笔一笔完全不明所以,然后忽然在一个瞬间,牡丹出现了……好吧,虽然我折腾了很久,最终的成品也有一点像了,但我还是很难受,因为搞不懂这个花瓣出现的逻辑
国画好神奇啊
周二晚上去保利看《沙湾往事》,完全没有了解背景也并不影响看剧。《雨打芭蕉》那一段真的惊艳到了
感觉《沙湾往事》剧情比较老套且没有主线,但一段一段看下来体验还是很好。男一男二与日军大佐的那一段也很有记忆点。
我的倒数日的置顶项,按照现有政策距离退休的天数。虽然看起来还是挺绝望的,但起码这个数字还是在变少的(不排除以后还有增加的风险)。这是我每天上班的动力。
但是换一个想法,我每天都练字的话到退休的时候应该能写得挺好了吧。一直画画的应该很多东西都会画了吧。既然还有那么多天,那就把人生目标改成,到退休的时候,变成更好的自己。
我花因为我晚上迟迟不睡的问题也是操碎了心(我闺女的腿是真的长)
我的小猫咪在看着我呢
感谢读到这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