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结婚季节

(2007-06-22 06:08:29)
分类: 《菩提树下太阳雨》尹岩著
 

结婚季节

 

晚课回来,我在瓦哈纳西最大的集市上闲逛。集市就在恒河边上。这是一条步行街,有3公里长。沿途都是商店。瓦哈纳西以丝绸和沙丽著称。作为印度的最后一站,我不再担心行囊,放肆地采购了。印度的丝绸实际上远远不如中国的丝绸,无论从质量还是彩印上。印度的纱非常漂亮。沙丽大部分是用纱做的。集市上布店很多,我一个个津津有味地逛。每个布店里都有很多人,全是一色的男售货员和一色的女顾客。印度即使是在德里这样的大城市,也只有20%的女性出来工作,像瓦哈纳西这样的古老城市,是看不见打工妹的。沙丽很便宜,300卢比(48元)能买近10米的纱。纱的图案是按照沙丽设计的,全是一个整体图案。色彩和图案有渐隐渐现的变化。我一气买了七、八块布料。

 

回饭店的路上遇到三个婚礼。今天似乎是结婚的好日子。印度人结婚和中国人一样很讲究黄道吉日。有专门的占星学家做高参。2003年11月27日,印度的占星学家宣布这一天是印度12年里最适合结婚的一天。于是, 12000多对情侣的婚礼使这一天的印度鼓乐喧鸣。金饰的销售额达到了最高点,婚礼牧师、婚礼乐队价格翻番,礼服和珠宝行业销售额增长了25%。12000多准新娘使美容业的利润增加了45%。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仪式。婚礼仪式相当繁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媒人角色的人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筹备婚礼。印度自古流行嫁妆习俗,姑娘出嫁时必须陪送丰厚的嫁妆。我的一位中国男友取了一位印度姑娘,带来的嫁妆是他这辈子都没有指望过的“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他心怀感激地用它拍了梦寐以求的处女作。但在印度,男人是不会有这种感恩情怀的。得嫁妆,天经地义!即使在今天的印度,嫁妆习俗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变本加厉,要价越来越高,成了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个印度朋友告诉我,他的妹妹,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子,还是一个有经济硕士文凭的白领,结婚不足一年就自尽了。因为,嫁妆之外,夫家还经常提出物质要求,女孩子不愿意让父母再受累,就不去响应,于是,全夫家与她为敌,丈夫还经常动粗,终于忍无可忍,从一种永远走到另一种永远。当然,恶性事件只是少数。但印度夫家讨要嫁妆是没有顾虑的。婚姻中经常因为嫁妆问题发生争执,而女方一般都会迫于社会上的压力而保持沉默,息事宁人。但也有侠骨青衣。2003年,21岁的印度女大学生妮莎一夜之间成了许多印度女青年心目中的英雄。她挑战旧习俗、将勒索嫁妆的男方告上法庭。

 

妮莎家住首都新德里郊区,与中学教师穆尼希通过报纸征婚广告结识,后来定在今年5月11日结婚。为了宝贝女儿的婚事,妮莎的父亲对男方的嫁妆要求基本上是有求必应,不仅在嫁妆里添了一辆崭新的印日合资生产的“玛鲁迪”牌中型轿车,甚至还答应给穆尼希已婚的哥哥买一套家用电器。为筹备婚事,他先后花掉了180万卢比(约30多万人民币),这在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的印度已经是相当可观了。然而,在婚礼举行前夕,男方同妮莎父亲为嫁妆的事发生了激烈争吵。贪婪的男方要求再加上120万卢比现金(20多万人民币),男方母亲甚至在遭到拒绝后给了妮莎父亲一记耳光。妮莎十分愤怒,当即决定同穆尼希解除婚约,并向警方报了案,将男方告上法庭。11日凌晨,也就是在原定举行婚礼的日子,警方根据印度《反嫁妆法》逮捕了穆尼希,并通缉畏罪潜逃的穆尼希的母亲和姑姑。妮莎挑战旧的婚姻习俗经媒体报道后在印度引起了强烈反响。妮莎家中也门庭若市,印度著名影星、国会议员和一些妇女界知名人士专程来到她家中,支持她的勇敢行为。一些女青年也纷纷表示要以妮莎为榜样,坚决反对男方勒索嫁妆。妮莎还收到了许多求婚的电话和信件。

 

化妆是婚礼的重头戏。传统婚礼讲究16道妆容。现代已有简化,但仍然极尽全面。婚礼前一天。新娘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並且在脚上涂以红色、额头红砂,下巴点黑痔,接着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描画汗那图案。汗那是指甲花对上尤加利树油和柠檬水的糊状染料,有专门的画家在新娘的手足做画,图案经常是融合以印度传统的涡纹风格加上当下流行的波斯风格的图案和花边,汗那代表坚固的爱情,也表示将嫁为人妇。婚纱是大红镶金的沙丽,黄金鼻环,黄金发叉,黄金项圈,黄金戒指,黄金脚环,成串的黄金精雕饰品让新娘金光闪闪,美艳璀璨。婚礼当天,新郎、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女方家里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祷告。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所以,我赶上的都是赴宴的新郎车队。

 

今晚的婚礼队伍质量差异很大。最壮观的一队是彩灯引路,包裹着流行乐队和欢快的舞者。新郎的马队紧跟后边,是一驾三匹彩马的花车。新郎身着金色盛装,雪白线条﹑金色镶边的头巾,別上黄金和珍珠饰针,金色高领印度式长衫,金色绑腿,金色腰带,胸前挂着大大小小﹑雕刻精致的金饰,座骑也披上红﹑金相间的彩饰布幔。几个浓妆的花童陪在车里。除此之外,还有四匹花马收尾,上面各坐着10岁左右男女花童,各个花枝招展。下一列婚队则朴实一些。由发电机引路,让后边手举的彩灯亮出如发廊标志的旋转的图案,新郎坐在一个旧的吉普车里。彩灯设计得很好看,一圈圈红色白色光柱循环地亮着。第三队婚车最惨,没车没马。一个平板车上,高音嗽叭放着音乐,人群挤在车后拍手舞蹈,没有花灯。

 

由于成家立业在印度教中是修行的必经之路,婚姻在印度人的一生中就十分重要。印度男人结婚年龄为27-29岁,女孩子为21-23岁。虽然年轻人仍有情窦初开的爱情故事,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以包办婚姻告终。因为由于结婚男女年龄上的差异,一般男孩子还没长大,女孩子就该嫁了。棒达鸳鸯散也没有引发很多悲情故事。因为,包办婚姻如此天经地义,年轻人是不去怪罪的。我曾与一个印度小伙子聊天,他曾有过很热烈的爱情故事,但是他仍肯定会服从包办婚姻。理由是,包办婚姻都比较稳定。我满腹狐疑地问:那你会要求婚姻中的爱吗?“当然,没有爱怎么维持婚姻。” “但你不担心不爱她吗?” “怎么会,一男一女,何况我们又年轻。” 就这么简单。真能这么简单?还是我们把爱搞复杂了?!现代做派也存在。只是在德里这样的大城市才有。现代做派带来的不只是热烈的爱情,还有与现代文明并进的30%的离婚率,时时被印度父母当作反面教材请儿女就范。印度也有婆媳关系,而且大多数都是要精心伺候的。印度仍然是大家庭生活方式。子女同父母同住一个城市时,是很难另起炉灶的,与父母分居在外人眼里很招非议。女人一般还是嫁到夫家。母亲会对儿子催婚说:快娶老婆吧,我做不动这些家务事了。印度结婚是论资排辈的,一个家族中,长子必须先娶,否则他的亲姊妹,表姊妹都不得越俎。所以,现代一点的长子常落入困境。因为寻找爱情和理想婚姻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了。他正在耽误的是10个以上亲表仔妹的幸福。

 

不过,还得承认,印度女人某种程度上蛮幸运的,白头偕老仍是印度人的婚姻逻辑,所以,她们安然地操持家务,安然地生子,安然地发胖,岁月和形体的改变并不造成家庭的威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骚 扰
后一篇:德里重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