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1:1992年,新加坡,国际大专华语辩论决赛,复旦大学以“人性本恶”挑战对手“人性本善”赢得狮城舌战冠军。场上最佳辩手蒋昌健的总结陈辞以诗人顾城的一首诗结尾博得满堂喝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
——背景2:老夫子的《三字经》开头:人之初,性本善。流传数千年,也不是乱说的。民间也流传“人心都是肉长的”,反映了人性本善的事实基础。
我的观点:辩论不是争对错,而是较量口才和技巧。任何理论都有其广泛的事实依据和支持者,未可厚非。
但我比较赞同“人性本恶,人心向善”,而话题太大,我不想因此有参与辩论的嫌疑,只想将此观点放在职场范围内剖析职场人的心态,这样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并把握自己的“人性”。
老一辈经常教育我们:学坏容易学好难。
为什么学坏容易?什么又是坏??
——因为我们人性本恶!所以学我们本来有的“恶”更顺其自然。就象我们因好奇抽烟最终有了烟瘾一样很自然。
坏是一种让人享受、让人轻松,让人意志消沉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在职场中的消极情绪。
为什么学好难?什么又是好??
——因为我们人性本恶!所以要纠正我们本来的“恶”更需要毅力和决心。就象我们有了烟瘾想戒掉一样艰难。
好是一样让人奋进,让人忍受,让人吃苦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在职场中的积极状态。
这个世界,谁不希望享受?谁愿意吃苦?但又为什么偏偏要宣传积极而鄙视消极?
——因为消极让我们暂时享受快乐而堕落,堕落让我们消沉,消沉让我们职场失败,人生失败,失败让我们更加堕落,更让亲人、朋友、同事永远瞧不起。人活一张脸嘛。
而积极让我们暂时忍受痛苦而乐观,乐观让我们坚强,坚强让我们职场上进,人生上进,而上进让我们更加成功,更让亲人、朋友、同事永远敬重。人还是要活一张脸嘛。
人不是动物,人不仅是单个的,也是社会的、单位的、家庭的,人活不是仅仅为了自己快乐,也要能承担社会的、单位的、家庭的不同角色而活,所以更不能因为“人性”中的恶就随心所欲。
社会要进步、单位要发展、家庭要圆满,就赋予了我们“人心向善”的后天努力。
我们必须靠接受家庭、社会的教育来纠正我们人性中的恶根,同时也要复制教育到后代身上。所以正是因为“人性本恶”,才有了教育的刻不容缓。教育的重要是不容解释的,没有了教育,人将不人,国将不国。“恶”将满盈,无“恶”不作。而没有教育的生存环境是人就不愿意接受。
可是职场上,又有多少人在“恶”与“善”里挣扎,为了一时之快而后悔的人太多,为了一己私利而被“恶”报的人太多,他们在积极与消极之间,在享受和忍受之间没有把握自己的人性。
在职场上,任何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素质的提升,而素质的提升就是我们人性的把握。所以越是发展的企业,制约教育员工“向善”的制度和激励更多,越是难发展的企业,发挥员工“本恶”的管理方式更强。
所以很多企业开始强调“人性管理”,其实就是“把握人性,引导人心向善的管理”。
而我们个人要想在职场上成功,更要自我克服“人性本恶”的惰性,自我接受并忍受“人心向善”的引导,让自己更加优秀起来
文章引用自:http://www.tanaa.com
前一篇:你进入哪种状态了?
后一篇:中国十大城市经理人薪酬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