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么多,只是想告诉那些还在华为公司工作的“同事”,养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请多多的关注你的家庭和健康。
同是大学毕业生,在能力和意识上都是有很大差距的。大三的时候,作为学校大学生创业者代表,我们和北大几个同学交流过很长时间,其中北大创业园(?那个组织具体叫什么忘了)的主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是个学生,但是他的大局观和清晰的思路让我很是佩服。
基本上来讲,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已经在考虑自己创业了,第二个层次暂时只能先打工了。但是无论哪类毕业生,必须清晰的知道刚毕业的阶段自己的实际需求:素质的完善和能力的积累。比如对于开发人员,全流程概念的形成和项目管理的经验,肯定是要去大公司学习一段时间的(比如聪明如林锐者,如果能在思科、IBM这样公司锻炼2年,他的创业历程会少走很多弯路);而对于销售,除了学习,实际的项目操作也非常关键,去大公司的好处是,可以给你提供很好的平台,最大程度的排除你和别人在客观条件的差异,让你尽全力去施展自己的能力,也将全面的考查你的素质。
这是我两年前毫不犹豫选择华为的原因,看来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当然,我那些去运营商的同学也有远大于我的收获。总之,刚毕业选择工作单位,我认为薪资不是非常重要的,在华为公司5个月的培训,以及后来在市场一线的实际项目操作经验,是我非常珍惜的。
电信分拆可能带来的新一轮网络建设,再加上当时华为正在和摩托罗拉商谈摩托OEM华为公司移动产品的事情,“形势是一片大好,不是小好,是大好”,老板决定在2001届毕业生中大规模招工。有传闻说,那年华为公司招了15000人,实际上最后去公司报道的有7000人左右。很多毕业生看了报界写的关于华为无法消化这么多新员工的报道,再加上物以稀为贵的心理,最后没有去公司报到。
在工作以前,我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听旁边的同学讲华为在其他学校整班整班的招,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呵呵,就像自己的恋人广泛的向路人抛媚眼一样。但实际上,我在华为的新员工中远不是最优秀的,我在培训营中那么努力,也只能保证自己不被公司淘汰而已。和优秀的同事共事,是很幸福的事情,特别是这些同事对你完全坦诚和开放,没有任何保留。从培训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一点,到市场一线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我们那个办公室只有12个人,却是卧虎藏龙之地:某产品部经理在西门子做过很长时间,具有丰富的项目操作经验,技术牵引思路很清晰,是我一直在学习的老师;某系统部经理在某外企省办事处主任职上干了3年,曾经对华为施以重创。他绝对是目标实施和客户关系的专家,作为销售,以我的资质,我和他的差距至少5年。另外有一次,公司和思科竞争一个项目,思科的代理商客户关系做的非常好,技术规范是按照思科的10720写的,已经基本确定用思科设备了。大家知道,思科的10720是为了用DPT组环网推出的,因为业务接口类型多,组网灵活,用在汇聚层做大客户的接入,是很适合的;但是那个思科的代理居然把它作为核心设备组网,2Mpps的设备啊!!而且每台卖到60万,很有些过分了,这是对客户的不负责任。我们从公司申请了一名工程师,来了以后才知道是国内很有名的CMM的专家,华为印度研究所过CMM5和北研所过CMM4时都是重要的项目组成员。该君长相、做事风格怪异,口头禅是“对不起,我的国语讲得不是很好”,喜欢在急速行驶的车中把头伸出车窗看美女。他在工作之余给我们讲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思想,那段时间请他吃顿饭都会有很多收获。
我想我在华为待了两年,最舍不得的就是我的同事们了。其感觉就像极度虚荣的少妇漫步于五光十色的珠宝库,都不知道怎么下手了。这样的一个群体在晚上11点开项目分析会,是会让全球所有的对手担忧的。随着CMM5和IPD的推行,华为研发方向判断的输入值有效引入了市场需求,正在走向流程化和规范化,避免了重蹈类似lucent的覆辙。可惜的是,华为市场一线的狼性作风正在慢慢削弱。华为就算在短期内等不到3G,占有率日高的国内市场和大力开拓的海外市场还是可能让它活下来,相反的,办事处这个组织结构的管理问题可能成为阻碍华为发展的一个因素。
(4)
应聘时初试我的华为员工四十几岁的样子,他翻了翻我的补充材料。身边的一些人在那里附了奖学金的证书。我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三年半的时间里我最辉煌的一个学期的名次离三等奖还差两位,基本上排在前40名左右(我们专业共60人)。我没有裸奔的勇气,不敢在“应聘附加材料”那栏空着,于是加上了以前发表的文章的复印件,还有在“一二.九”上得的小品编剧奖。那年因为招得人多,所以面试官懒洋洋的样子,他用鼻孔看了看我,埋头花了大概5分钟看我的小说,然后问我,为什么笔名叫“mozhou”。我如实告诉他,因为高中时挺喜欢的女孩子就叫mozhou。面试就这样完了,收拾书包的时候,我问怎么样,他说他这一关过了。我颇为失望,想不到华为的面试就这么草率。先前我是准备来回答“怎么把差的杯子卖出比好杯子更好的价钱”、“一个工程师有仨女儿其中只有一个长了黑头发她们的年龄只和是13年龄之乘积是他的年龄请问该工程师几岁”这类问题的。
复试的时候,华为来的是副总裁袁曦,每次进5个,问我们的问题是:你认为你的什么品质最适合在华为工作?有的说,他有很丰富的社团工作经验,有的说,他学过专业的市场营销。轮到我了,我说,我是一个能吃苦的人。当时没有任何取巧的意识,和别人比,这是我最大的优点了。现在想想,对于袁曦这种阅历和城府的人,这应该是比较好的回答。而且正是我的吃苦耐劳让我走过培训,并且到一线以后获得同事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同是大学毕业生,在能力和意识上都是有很大差距的。大三的时候,作为学校大学生创业者代表,我们和北大几个同学交流过很长时间,其中北大创业园(?那个组织具体叫什么忘了)的主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是个学生,但是他的大局观和清晰的思路让我很是佩服。
基本上来讲,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已经在考虑自己创业了,第二个层次暂时只能先打工了。但是无论哪类毕业生,必须清晰的知道刚毕业的阶段自己的实际需求:素质的完善和能力的积累。比如对于开发人员,全流程概念的形成和项目管理的经验,肯定是要去大公司学习一段时间的(比如聪明如林锐者,如果能在思科、IBM这样公司锻炼2年,他的创业历程会少走很多弯路);而对于销售,除了学习,实际的项目操作也非常关键,去大公司的好处是,可以给你提供很好的平台,最大程度的排除你和别人在客观条件的差异,让你尽全力去施展自己的能力,也将全面的考查你的素质。
这是我两年前毫不犹豫选择华为的原因,看来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当然,我那些去运营商的同学也有远大于我的收获。总之,刚毕业选择工作单位,我认为薪资不是非常重要的,在华为公司5个月的培训,以及后来在市场一线的实际项目操作经验,是我非常珍惜的。
电信分拆可能带来的新一轮网络建设,再加上当时华为正在和摩托罗拉商谈摩托OEM华为公司移动产品的事情,“形势是一片大好,不是小好,是大好”,老板决定在2001届毕业生中大规模招工。有传闻说,那年华为公司招了15000人,实际上最后去公司报道的有7000人左右。很多毕业生看了报界写的关于华为无法消化这么多新员工的报道,再加上物以稀为贵的心理,最后没有去公司报到。
在工作以前,我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听旁边的同学讲华为在其他学校整班整班的招,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呵呵,就像自己的恋人广泛的向路人抛媚眼一样。但实际上,我在华为的新员工中远不是最优秀的,我在培训营中那么努力,也只能保证自己不被公司淘汰而已。和优秀的同事共事,是很幸福的事情,特别是这些同事对你完全坦诚和开放,没有任何保留。从培训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一点,到市场一线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我们那个办公室只有12个人,却是卧虎藏龙之地:某产品部经理在西门子做过很长时间,具有丰富的项目操作经验,技术牵引思路很清晰,是我一直在学习的老师;某系统部经理在某外企省办事处主任职上干了3年,曾经对华为施以重创。他绝对是目标实施和客户关系的专家,作为销售,以我的资质,我和他的差距至少5年。另外有一次,公司和思科竞争一个项目,思科的代理商客户关系做的非常好,技术规范是按照思科的10720写的,已经基本确定用思科设备了。大家知道,思科的10720是为了用DPT组环网推出的,因为业务接口类型多,组网灵活,用在汇聚层做大客户的接入,是很适合的;但是那个思科的代理居然把它作为核心设备组网,2Mpps的设备啊!!而且每台卖到60万,很有些过分了,这是对客户的不负责任。我们从公司申请了一名工程师,来了以后才知道是国内很有名的CMM的专家,华为印度研究所过CMM5和北研所过CMM4时都是重要的项目组成员。该君长相、做事风格怪异,口头禅是“对不起,我的国语讲得不是很好”,喜欢在急速行驶的车中把头伸出车窗看美女。他在工作之余给我们讲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思想,那段时间请他吃顿饭都会有很多收获。
我想我在华为待了两年,最舍不得的就是我的同事们了。其感觉就像极度虚荣的少妇漫步于五光十色的珠宝库,都不知道怎么下手了。这样的一个群体在晚上11点开项目分析会,是会让全球所有的对手担忧的。随着CMM5和IPD的推行,华为研发方向判断的输入值有效引入了市场需求,正在走向流程化和规范化,避免了重蹈类似lucent的覆辙。可惜的是,华为市场一线的狼性作风正在慢慢削弱。华为就算在短期内等不到3G,占有率日高的国内市场和大力开拓的海外市场还是可能让它活下来,相反的,办事处这个组织结构的管理问题可能成为阻碍华为发展的一个因素。
(4)
应聘时初试我的华为员工四十几岁的样子,他翻了翻我的补充材料。身边的一些人在那里附了奖学金的证书。我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三年半的时间里我最辉煌的一个学期的名次离三等奖还差两位,基本上排在前40名左右(我们专业共60人)。我没有裸奔的勇气,不敢在“应聘附加材料”那栏空着,于是加上了以前发表的文章的复印件,还有在“一二.九”上得的小品编剧奖。那年因为招得人多,所以面试官懒洋洋的样子,他用鼻孔看了看我,埋头花了大概5分钟看我的小说,然后问我,为什么笔名叫“mozhou”。我如实告诉他,因为高中时挺喜欢的女孩子就叫mozhou。面试就这样完了,收拾书包的时候,我问怎么样,他说他这一关过了。我颇为失望,想不到华为的面试就这么草率。先前我是准备来回答“怎么把差的杯子卖出比好杯子更好的价钱”、“一个工程师有仨女儿其中只有一个长了黑头发她们的年龄只和是13年龄之乘积是他的年龄请问该工程师几岁”这类问题的。
复试的时候,华为来的是副总裁袁曦,每次进5个,问我们的问题是:你认为你的什么品质最适合在华为工作?有的说,他有很丰富的社团工作经验,有的说,他学过专业的市场营销。轮到我了,我说,我是一个能吃苦的人。当时没有任何取巧的意识,和别人比,这是我最大的优点了。现在想想,对于袁曦这种阅历和城府的人,这应该是比较好的回答。而且正是我的吃苦耐劳让我走过培训,并且到一线以后获得同事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文章引用自:http://www.tanaa.com
前一篇:夫妻间最佳工资比例
后一篇:月光族白领:宁可养车也不要孩子